严诺影
你好。最近老师在你的“家长联络手册”上留下评语:严诺影,老师知道你喜欢和×××一起玩,但上课的时候就不要讲话了,会影响到其他小朋友。从名字上看,×××应该是一名女生,让我不知是惊还是喜。
前两天因为爷爷奶奶有事,所以我请假去幼儿园接你放学。想到老师的评语,有点不好意思面对老师。但抱着平时很少来接你,老师也未必知道我是谁的侥幸心理,还是向老师问了声好,就牵着你的小手准备逃出幼儿园。可你突然挣脱我的手说“爸爸,等等我”然后像是被磁铁吸引似的冲向一位小女生,而且边跑边喊:×××(应该是那个女生的名字)。小女生也回眸看到了你,清云出岫般地莞尔一笑,也喊出了你的名字。然后你们手拉着手走出了校门,直到因家在不同的方向而分开。看着你们的背影,我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异常的温馨,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两小无猜吧。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影响一个人行为模式主要有七大因素,其中就有稀缺性和从属性,而且这两个属性对儿童行为影响较成年人更大。儿童由于心智不成熟,所以误以为现时点拥有的东西一旦失去将会不再拥有,即属于稀缺的东西。作为家长如果反对他们拥有或要求放弃,孩子可能会悲伤,再大一点的会反抗父母。因此稀缺性可能是造成青春期少年叛逆的原因之一。而过早陷入早恋的男孩女孩,他们并不知道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可能还有选择人生伴侣的机会,一厢情愿地认为现在的对方就是唯一的、稀缺的甚至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如果家长“棒打鸳鸯”,老师“通报批评”,必然导致孩子们的逆反心理甚至做出“私奔”这样的极端选择。
从属性是孩子们首先会将自己和大人们区分开来,找到与自己行为、认知、爱好和习惯等相似的伙伴组成一个群体,而且这个群体中的孩子们行为意识形态基本一致而且比较团结,更关键的是他们每一个人会以进这个团体为荣,为被这个团体排斥为耻。团体人数至少是两个人,没有上限,成员间互相吸引而且沟通无障碍。
正是因为有以上两个理论基础,所以我碰到类似的问题应该都会很淡定。首先虽然我提到了那两个令家长和老师“谈虎色变”的字眼,但我丝毫不会认为现在的你与之有关,因为此时的你和你的小伙伴们都是一张白纸。我只是觉得你的玩伴在你心中应该是不可替代的,是具有稀缺性的,如果硬性分开你们可能会对你幼小的心灵产生影响。后来据我所知老师把你们编到了不同的小组,老师站在维持教学秩序的角度当然无可厚非,但庆幸的是你的情绪应该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其次从从属性的角度来说,你们两个形成一个团体,虽然人数为下限,但毕竟是因为你们彼此信任的结果。我不会主动反对你的选择,毕竟你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只是希望你能加入到更大、更优秀的团体中,从团体中优秀的成员身上学习到更多正面的东西,从而能成为优秀成员之一。
请原谅我今天的这封信写得偏理论,可能要等到若干年后你才能明白。我也只是就事论事和有感而发,希望未来的你能明白此时的我的想法,而做出你适当的选择。不过说实话,看着你牵小女生的手也挺有意思的,你倒还蛮酷的,或许若干年后你应该不会再这么大方让我看到你牵女生手的画面了吧:)
今天的信就写到这里吧,希望你能加入到一个优秀的团体中,而且我承诺你,如果你觉得一件事或一个人是你认为稀缺的时候,请你告诉我,我会与你进行像男人一样的聊天的。
最后送你一句诗,以后等你长大了明白其中意思之后,也许可以用得上,只要你不觉得过时就好: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爱你的爸爸于2019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