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这样的感受:大笑时其实不开心,哭泣时我不伤心,嘴里说着安慰别人的话心里却无所谓的漠不关心。不是我真心想这样做,这样做只是为了营造或保持形象,为了最基本的礼仪,为了迎合其他人,为了融入群体,为了与他人同步。每每发生这样的情况,总是身心俱疲。一面唾弃这样虚伪的自己,一面继续做着这样的自己,知道这是一种面具,一种伪装,可是时间长了也就忘了怎么拿下来。
我们剖析自己,审视自己,厌恶自己,唾弃自己这都是发生在内心里的波动,不愿意透露给别人,总是讳莫如深,闭口不言。但有一个人是例外――张爱玲
在真正看她书之前,我听了许多人对她的评价,有人赞她犀利,有人厌她恶毒,我还看了一本评价张爱玲的书,通篇疏离,冷漠之类的词,没有什么可读性,所以我决定自己去看看她是谁。
看了几本书之后,有这样的感觉。她跟我们一样,只不过把我们身上的特点放大了数倍。我们对自己的阴暗讳莫如深,她却大大咧咧将这层遮羞布戳穿,将最坏的一面暴露在阳光下。中国人讲究含蓄,她无疑是个异类,所以她遭受的褒贬比其他文人更多。大多数情况她并不是直白的剖析自我,而是剖析别人――用一双过度冷静甚至于恶毒的眼睛挖掘别人的内心腐烂的部分,或许有,或者没有,或许有人自己都没有发现。她只是照着自己的猜测,安排剧本,决定角色。你心里有佛,看到的就是佛,你看到的是腐烂,你心里也存在腐烂。由此可以映射出她的内心,她对自己也是如此冷酷无情。
她的身体和灵魂是分离的,身体在尘世里流离浮沉,灵魂一直游离世界之外冷眼旁观。冷冷的看着:生活像个戏台,来来往往的人都是戏子,唱着一曲悲欢离合、生死离别的戏。你唱罢来我上场,真是好不热闹,最后人走茶凉只剩主角一人依依呀呀的演完剩下的戏,直至死去,灵魂也不过冷笑一声转身离去,依旧冷酷如斯。
但再冷酷的人总是有梦的,来改变所有的承受的痛苦。所以她还写了《倾城之恋》《半生緣》建造她理想的爱情。毋庸置疑,《半生缘》不是个喜剧,可是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理想的爱情。当不得不屈服与生活给你的苦难,还有个人一直牵挂着你,念念不忘。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浪漫,带着末日的悲情。她就是这样的女人,理想中还有现实的残酷,相信又不相信。她所有的书都表达了一个意思:“生活就是这样。”这样无聊,这样波折,这样坎坷,这样……寂寞。
台上的戏子还在演着生活的戏,台下的观众只是冷眼旁观,沉默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