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想起一个电视节目,节目组找人假装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流浪者,向某个饭店服务员要开水泡面吃。正值客流高峰期,要到水的流浪者想要在饭店的一角坐着吃面,服务生默许了,然而坐在对面的女客人不干了,她破口大骂,说他不配坐在这里吃饭,她不顾他的苦苦哀求,咆哮着要让他滚出饭店。到后来,很多人对都看不下去了,纷纷站出来责备这个骂人的女客人,甚至有人想要动手教训那个女客人。后来一位小姑娘把流浪者请到自己的桌上,并对女客人说“阿姨,您现在看不到他了,吃饭吧。”女客人这才停止谩骂,低头吃饭。
女客人的确很不尊重流浪者,因为内心的厌恶对流浪者人身攻击,招致众怒。但是站在她的角度考虑,一抬眼就看到流浪汉的,影响到自己的心情,致使自己吃不下饭,这也是事实,每个人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女客人也许真是容忍不了这样的画面。食客们从自己的角度考虑,义愤填膺,纷纷指责女客人,为流浪汉打抱不平,甚至想要“以暴制暴”。对女客人来讲,难道就是尊重吗?小姑娘能够理解到这一点儿,并且巧妙化解矛盾,对流浪汉和女客人来说都是一种尊重。假如食客们真的动手打了那位女客人,流浪汉所处的内心应该是尴尬和自责吧!
尊重就是“易地以处”,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让对方陷入尴尬和难堪。
二
在一家大型女士美容院门口,一个穿着单薄的小伙子正向里张望。前台小姑娘怕影响生意,想要把他撵走,经理却开口请小伙子进来。
进来后小伙子直奔洗手间。从洗手间出来,经理已经派人准备好了一杯热茶。
喝完茶,小伙子从兜里掏出名片,开始介绍自己,推销产品。经理接过名片,然后直接拒绝了他的推销。
经理让人把小伙子的杯子灌满热水,然后很客气的把他请出去。或许小伙子觉得还可以再争取一下,不料一开口,经理就直接打断了他的话。
小伙子或许一时想不明白刚刚还亲切善良的经理为何一下子会如此冷漠。其实这正是经理的可贵之处。美容院的经理理解推销员的不易,让他进来暖一暖,喝杯茶解渴,无疑是对他的尊重;她打断他的话,不给他推销的机会,其实也是一种尊重。她收下他的名片,是尊重他作为一个推销员的工作,她明确自己的态度,告诉小伙子他对她推销的产品不感兴趣,是尊重彼此的时间。
我的一个同学琳是个全职太太,平日里有太多闲暇时间。一次我们俩一起吃饭时,她琳抱着手机聊个不停,她告诉我对方是个保险业务员。偶然接到对方的骚扰电话,琳闲着无事,就和对方聊了起来。也许是遭受太多的拒绝,琳的热情让对方误以为有机会,于是隔三差五的电话,送个小礼物,公司里有时搞活动,琳也会配合对方去参加凑个人数。反正琳有的是时间。
就这样过了大半年,琳一份保险都没买。小伙子在琳这里浪费的时间和精力,如果用在别人身上,或许会出好几份保单吧。
尊重不仅是表面上对人礼貌,更要从内心替他人考虑。珍惜对方的时间,是一种善意的尊重。
三
有一个故事叫做无声的尊重,讲述了一位带导盲犬的男子坐公交车的事。等车时人们都自发的悄悄的站在男子身后;上车时公交司机引导但并没有伸手搀扶;拥挤的车厢里乘客主动腾出一块地给盲人男子;小男孩的母亲把他从座位上拉起来,没有说一个“让”字。盲人男子顺利的乘车,顺利的坐到位子上,其实是好多人帮助的结果。但是在这无声的帮助里,盲人男子保存了自己独自出行乘车的尊严。
尊重不是遇越阻代庖的帮助,发乎情,止乎礼,才是尊重最好的状态。
四
一辆装满生活物资的捐助车停在一所学校门口。校长让贫困学生们排好队,等待领取生活物品。然而车上的负责人却摆摆手,对学生们说“小朋友,这些东西不是免费给你们的。”校长一听急了,明明说好要捐赠的,难道会有变化?
负责人拍拍校长的肩膀,微笑着贫困的学生们说,我想请你们帮助我把车里的东西搬下来,用你们的劳动换取生活用品,好不好?
负责人无疑是对的。他尊重这些贫困的学生,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用品是因为劳动所得,而不是别人施舍恩赐的结果。
让人保持奋发向上的动力和自信,不会因为贫穷而卑微,这是尊重的真谛。
三
一位看起来富有的男人陪自己的母亲去看牙医,医生建议安装假牙,老人家翻来覆去的问询价格,对医生的建议一概不理。男人始终站在他母亲旁边,一言不发。最终老人选择了最便宜的那一款。
假牙要等一周后才能安装,男人刚陪母亲走出门诊部的门,医生们就议论纷纷,大都谴责男人的不孝,甚而感叹养儿子的种种坏处。议论正酣,见男子又返了回来。他详细询问了母亲的情况,并要求医生安装最合适最健康质量最好的假牙。有个耿直的医生问他为何刚才不这样做?男子不好意思的说,我母亲非常节俭,她认为便宜的就是好的,多花钱就是浪费。我当时不说话,就是不想让她以为我是一个不会过日子的人而生气。
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让对方按自己舒适的思维方式做决定,也是一种尊重。
其实,尊重有很多种解读方式,但无论如何,它一定是以善为前提,以益于对方为目的,让对方舒适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