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人民日报》第一次使用“春运”来报道大规模的春节客运,四十年的春运历史,幸福中夹杂着悲情。
(1998年,湘桂线凤凰站,没能从车门挤进的旅客干脆从车窗爬进列车。蒋建雄 摄)
01.
据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预估,今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约30亿人次。这个数字接近全球人口的1/2,相当于整个欧洲人口整体迁徙四次。
每逢年关,一张小小的车票,牵动着千万人的归心。春运,关系到千家万户能否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一年又一年,家的方向在呼唤,很多人已经或者正准备踏上归途。
回家是一种什么滋味?
有人说,坐上春运时的绿皮车,你便知晓了。
除了铁路,春运大军出行方式越来越多元。2003年春运,随着网络及QQ等聊天工具的兴起,部分外来务工人员通过QQ联络,开始三五成群结伴骑摩托车回家。
2008年春运,“摩托大军”第一次吸引了媒体的关注,沿线的地方政府在“摩托大军”经过的国道边设立休息点,免费提供餐饮服务,甚至还动用警车为“摩托大军”开路。
一票难求的情况无法缓解,也诞生了另一批春运队伍,那就是自驾队伍,在国人收入逐渐提高之后,汽车走进千家万户,面对一票难求的铁路交通,许多人开始选择自驾回家,过年开辆私家车也开始成为大家认为的体面事。
2013-2017年5年间,春运日均发送旅客比全年日均发送旅客平均只高出4.9%,较上一个5年间的14.1%下降明显。
随着高速公路网、铁路、高铁线路网的不断完善,人们出行的选择已经变得多样化了。
其实,不管从最早的马车春运,还是到后来的绿皮车、摩托车大军、高铁、自驾拼车、顺风车、飞机……春运的方式变了,速度快了,人数多了,但春运的终点和人们归心似箭的心情都不曾改变。
02.
民谣诗人周云蓬在《绿皮火车》这样写道:“火车轮子转动的声音,就像雷鬼乐,让人身心放松。”
但春运中的绿皮车,绝对没有这般文艺和舒适。
在人们记忆中,老式绿皮车常常与拥挤、“花生瓜子八宝粥”的叫卖声联系在一起,列车年龄,比很多乘客的年龄都大很多。车厢只有硬座,没有空调,在寒冷的冬天,只能靠烧煤取暖。
车厢拥挤而闷热,脏乱差。烟味、火腿泡面味、汗馊味、人体味,无孔不入,整个车厢弥漫着各种味道。
除此之外,还有逼仄狭小的活动空间。很少有空荡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是熙熙攘攘的。
车厢里有形形色色的人,在车厢尽头角落里吸烟的大叔,嗑瓜子的阿姨,叽叽喳喳的小孩,安静呆呆望着窗外的少女,闷不吭声闭眼带耳机的小伙子,互不相识的打扑克的人群。
车厢连接处、座位下、甚至行李架上……全是人,车上恐怕连只苍蝇都飞不进来。如厕、回座位,都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动车、高铁先后加入春运大军,曾经的脏乱差、拥挤臭、服务不完善等问题,逐渐得到缓解。
以前春运,旅客脸色沉重、焦躁不安。
现在,车站里和高铁上,大家脸上洋溢着欢乐。
还记得2016年,BBC不声不响地制作了的那部关于中国春节的纪录片么?刷爆朋友圈的同时,还让无数中国人感同身受——
春运都不叫春运了
叫“地球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是的,wuli北漂都成候鸟了~
科普更是无处不在——
不仅带着我们一览了
北京西客站调度指挥中心
当然也是亚洲最大的铁路调度指挥中心~
还调出了一份数据
春运期间铁路出行人数高达2亿5000万
一天就可以售出560万张火车票!
BBC的这两位老爷爷
还亲身加入了摩托车迁徙返乡大军团
春节亲人重逢画面也捕捉得很到位
让人忍不住眼睛一热
毕竟,春运承载了太多中国人的悲欢离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