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结
一种心情,两个习惯,几个数字,2018年的不错的开始。
自己喜欢听故事,遇见不错的故事和会讲故事的作家时,特别开心。
读书以咖啡开始,以冰淇淋结束,两个癖好,每每读完都特别满足。
三个作家,五本随笔、诗歌、散文,七本小说,九部电影纪录片,自己对读小说有一点新收获。
#诗歌随笔#
少年读书如窗中窥⽉,壮年读书如阶前仰⽉,⽼年读书如⼭顶望⽉。——古人
古人如是说,挺喜欢。这月便选几本书重读还看看会有怎么样的变化。
《吉檀迦利》泰戈尔诗选,初中时“不知所云,应该很好”,重读后“的确很美,很赞”,才真正的感受到诗人所写爱与童真的无瑕,读完身心愉悦的感觉,很喜欢。
《鱼丽之宴》《素履之往》《哥伦比亚的倒影》木心先生的书籍。读时感觉最美妙是先生简单直白文字中说出几句触人心弦的箴言,喜欢的一句“浅浅的知识比无知更使人栗六不安,深深的知识使人安定,我们无非是落在这样的一片浅浅深深之中”。木心先生衡人审世,用的是一只辨士的眼,另一只情郎的眼,文字理智与情感相融,朴实之中有时却晦涩难懂,真正的文艺。
我曾见过的生命,都是行过,无所谓完成。—《鱼丽之宴》
《文学回忆录》《木心谈木心》,在看完同学推荐木心先生纪录片《木心物语》之后决定开始这一趟文学远征,了解这位“散步散远了才到纽约的”大家。
《文学回忆录》含上下两部,面对当时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先生以“在自己身后上,克服这个这个时代”为初衷讲述这部世界文学史,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其中最精彩的更是先生自己的见解,绘画,音乐,文化,哲学通融一体,十分钦佩。这个月读的七本小说也是取自书中。
《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这本书买了三年一直没读完,《文学回忆录》中读到木心讲解《圣经》时便再次读了这本书。全书译解部分《圣经》,还讨论一组古希腊、罗马和欧洲中世纪文学经典,如荷马史诗、柏拉图《理想国》、但丁《神曲》。而这些伟大作品所表现的思想、自由,跟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些病症——大学教育和学术的深度腐败、行业道德的崩溃——恰成鲜明对比。
#小说——始于一本书#
《平凡的世界》 月初不知道看什么书,而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播,初中看的也忘了便重新再读了一遍。篇幅很长看的有点快,对于小说中麦高芬没有该有的认真思考。
《芳华》看了电影之后才看的小说。看完后觉得自己要补历史了,都不知道越南战争(炸黑脸),感触没有我想的那么多,哈哈,可能我还年轻没到那个岁数吧。还记得,电影院里旁边那对老人看完后的那一声“好!”和那阵掌声,似乎在给曾经的自己点赞,不负曾经年华,真好,感动。
《少年维特之烦恼》回忆录中谈到“少年维特不是⼀时现象,是每个时代的现象。他没有看到另⼀个现象:苏联,中国,⼏⼗年内,硬是把少年维特压了下去,没有⼈敢烦恼。”以前自己仅仅当纯情小说来看,遂重读了,结合当时时代写的书结,也开始认真读小说。
“福楼拜、托尔斯泰,是耶稣的⾐服的⼀部分,重外在;哈代、陀⽒,是耶稣的⼼灵的⼀部分,重内在。”—《文学回忆录》
想读读这些作家的书,在理解理解先生这句话,遂读了《包法利夫人》《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在读的《无名的裘德》
《包法利夫人》福楼拜:其秉承医学的冷静,解剖⼈性,堪称福楼拜道德力量最强,最完美的作品。重读时自己加上作者对于人物刻画,时代的映射更多理解,对于包法利夫人不仅仅只是道德的评价,不仅仅只是自己感性认识,新的收获感触,喜欢。顺便看了同名电影《包法利夫人》。
《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在读《无名的裘德》托马斯·哈代,木心说“他是真正的⼤家,⼤在他内⼼真有⼤慈⼤悲。他的⾏⽂⾮常迟缓,我读时,像中了魔法⼀样。”的确,哈代行文温和,读时,心就慢下来,静下来。想进一步了解哈代,想感知⼩说⾥⾯可救济品性贫困的耶稣的⼼,恋上他的小说。我喜欢看悲剧,反感大团圆结局,读哈代小说时感受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作者虽然讲述的是悲剧故事,悲惨中却莫名的给人心里一丝希望。正因如此特别喜欢《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先生译本)。
看了相关电影《苔丝》《绝恋》,eummm...除了《苔丝》是黑白版的,其余都挺好的。
陀氏小说还没看,准备二月份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托尔斯泰的小说,初中读的大部分都是他的,准备放在重读之列。
偶然读到一篇威廉•萨姆塞特•毛姆的散文 Middle age, Old age ,行文中作者特别喜欢举例子讲故事。遂读其它他的文章后发现清晰简单文字中说出道理深刻,甚至意义晦涩的哲理,感觉不仅和木心先生很像,还会讲故事。后看到毛姆自己说的一句话“我不仅有故事,还会写出故事。”对这个作家好奇,遂读其小说《面纱》,在读《刀锋》。
《面纱》轻佻虚荣女主凯蒂因一己之私嫁给男主瓦尔特,婚内出轨被瓦尔特发现后实施奇特而可怕的报复......嫁给你爱的人还是爱你的人?感觉凯蒂只是一个代名词,是生活中的你我,同样的面对爱情、背叛、欲望、自由和救赎.....
“他只在乎坐在对面听故事人的那声叹息”,这句话适合毛姆,适合这本书。eummm...这个月最喜欢的三部小说之一,书结还没写完...
看了同名电影《面纱》挺好看的,爱上男主角~觉得原著比电影更深刻。尤其小说中对凯蒂在瓦尔特死后的描写,人性、欲望的展现,自我救赎的挣扎,读完觉得真实的可怕,一种很强的代入感,而不是电影片尾简单几分钟:几年后...“他谁也不是”的回答。特别喜欢。
《刀锋》还未读完,在读还有一个原因——这本书有维特根斯坦为原型,为自己下个月读《维特根斯坦:天才之与责任》这本书准备。
#英语原著#
《长日留痕》虽然书篇幅不长,但读的很慢,才读几页,想从小说描写、异域文化还有英语学习等角度慢慢精读。当然也看了电影《告别有晴天》,挺喜欢的。因为喜欢其中英国庄园的感觉,又有种想再看《唐顿庄园》的冲动。
#收获#
读完这些小说发现有共同的主题——爱情,主人公皆为梦想错把婚姻当翅膀 ,因婚姻梦想破灭人身亡。关于爱情和婚姻两者关系,觉得《面纱》中一段很适合:分内之事、举手之劳并不值得夸耀,那是赋予你的责任,就像手脏时要洗一样理所当然。唯一弥足珍贵的是对责任的爱,当爱与责任合而为一,你就将是崇高的。你将享受一种无法言表的幸福。
小说,它描写爱情而又不仅仅是爱情,它反映时代却又不是历史,每个人物都非常真实,每种心理似乎似曾相识,有一种耐人琢磨的复杂。关于读书、读小说的三点感触:
①. 以前读小说是奔剧情去的,知道有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映射批判的却都不曾思考,这月小说集中营中觉得,每次麦高芬之处都该放缓、细读、深思。
②. 好的小说,是设置好人物性格特点,之后情节、言语随之而然的,并不是勾勒故事框架后再添加人物,话语中的称呼、交谈内容因人物的性格所以那么说。带着这种想法,出去遛自己时摘下耳机去听身边人交谈的内容,觉得噪杂中很有趣。
③. 为什么读好书,因为书如马,好书如良驹。
所谓马的缰绳即自己观点,快,慢,左,右,停,起,由缰绳决定。问:缰绳在⼿,底下有⻢乎?⼿中有缰,胯下⽆⻢,不⾏。所谓⻢,即⽂学艺术,怕⾛乱了,所以要缰绳。——《文学回忆录》
木心先生以马与缰绳为喻,强调自己第一手材料阅读、思考不可缺少。多读书,是为了胯下有马;进行思考,是为了有自己的见解,有缰绳而避免天马行空。也正是因此,看到《文学回忆录》中木心先生对每个作家、著作的观点之后,自己便去读原著,自己在对作家有了自己初步认知之后想想木心先生何出此言,而不是记住一家之言的评论吊书袋。
#不足#
一月,一字~闲。虽按计划以题裁小说、作家木心为主线读书,收获挺大,且打算18年根据《文学回忆录》谈到的作家、小说,解决多读小说但苦于选书问题,选自己喜欢的多读一些。但一月不足,计划每月一本村上的书和一本英语原著,啊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