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给自己贴过标签:拖延症。为此,这方面的文章我关注比较多。文章给你分析拖延背后的心理机制,你明知拖延不好,可还是拖延,说明你是依赖“拖延”的,拖延会让你有"安全感″。
于是乎,我就去回顾往事。特别是孩提时代,真有那么一件事回忆起来:父母下
地干活,我在家收拾卫生。八九十年代,堂屋都兴摆八仙桌,桌后面放条几,用水泥沏成的,比桌子高。上面漆得跟八仙椅一样的颜色。条几上放座钟,两边放花瓶等装饰品或生活小用品。
我想着妈妈回来还不得夸我(讨好型),不留神或者更确切说没轻没重,没生活经验,我拿着擦了的花瓶放回去,把花瓶给放成″两半″了。为啥?底座和瓶身分开了。
那花瓶是爸爸买的,底座是鱼尾夹带着波浪,金黄的鱼身子,嘴巴张开,正好往里插花。整个花瓶通透明亮非常美观,妈妈很喜欢。我也觉得花瓶很漂亮。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害怕,马上就浮现出妈妈破口打骂我的情景。我真想把这两块粘起来,但碎了就是碎了。我真不想被妈妈发现啊,拖得越久越好……
我还是被发火了,低着头,幸亏爸爸和奶奶劝阻着才逃过一打。那情那景,那漂亮的鱼花瓶,如在眼前。
爸爸用蒜汁粘连了分离的花瓶,我也很高兴。
记得初中交学费,我是最后一个交的。我差不多得是最后一个到校的,也应该差不多是放学最晚到家的。或写许晚一点到家,就晚一点听到争吵吧。
自圆其说了,总得解决吧。事不过夜,今日事,今日毕。先完成,再完美。我经常给自己洗脑。
我去买时间管理的书,戒掉拖延症的书来读。应该也有所收获吧。我知道了轻重缓急,也尽量提高效率。但心里就是揪着,总是怕完不成。
我也有个发现,自己为什么慢。那就是追求完美,别人也赋予过我认真的赞誉。比如,手写任务,字大而少(并非都是如此,认真书写的也有高效的)相对就快。
做公众号,照片的选择得整齐美观,与内容匹配,风格统一等等。
写文章,语句,逻辑这是最基本的。
洗衣服,用手洗干净,特别是孩子的校服。(当然,大部分是依赖洗衣机)
拍个照,也不是随手一拍,得符合自己的审美,调整啊,删了重照啊,总之是耗时的。
试卷排版也得丁卯分明,有瑕疵就不好接受。
……
这是不是追求完美呢?这是不是也是习惯了?有些文件做了意义也不大,甚至没用。这样的以后就应付应付吧,可结果还是得看错字,标点,段落布局,还是得看着舒服才行。
再审视一下自己,虽然任务繁重,但我会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一些我自我感觉的大项目,会让我有些小小的成就感。我总觉得好像是诚信问题,完不成就是不讲诚信。
既然你能完成,那你每天都想着它干吗,咋就是放不下呢?你是想一天干完吗?是想越快越好对吧?
但是,你每天装着它,好累!你这也不是拖延,你是太重视了!你不觉得你想着它,结果你又没做,你就更揪揪。天天揪揪,就是有块石头装在心里。
或许卸下心中的石头才是首选,然后再去签别自己是否是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