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希望被看见的背后

图片发自简书App

写在前面的话:每次在学校的教室总会看到大人对刚到新教室的孩子说“快去找老师玩,你看他们在做什么?”记得当时每次听家长这样对孩子说话时,我会提醒说你可以等等他!我不知道自己当时为何会这样说,现在想想原来如此孩子是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我们需要等等。也因此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归属感——是父母赋予孩子的勇气成人为了让孩子独立,不依恋自己或快速融入新环境

,有时会刻意和孩子保持距离,让他们与新环境多接触。我看到成人越向外界推孩子时,孩子会越后退。因为他们并不确定此刻此地与自己熟悉的这个成人的关系仍旧“安全”和“稳固”。只有成人让孩子感觉到与自己的关系“一如既往”时,孩子们才有勇气主动探索“新世界”。

评价只是成人的感受

【案例记录】MG妈妈说他是个敏感的孩子,喜欢关注成人的情绪!这是妈妈对他的评价,一直以来,我们都不建议评价孩子。确切的说,这个“评价”只是妈妈和孩子之间互动的个人感受。在我眼里,MG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他周二一来到教室就发现,墙上的布置发生了变化。

我还想起我和他第一次见面,当时我安静的坐在教室的角落,他在选工作的时候走过我的身边,他不停地看我,好像说你怎么在这,我好像不认识你?记得当时我对他说你好,他转身离开了。后来他在做工作时偶尔路过我身边的时候会看看我,我也微笑的看看他。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两周后我们又见面了。这一次他和妈妈一起来上课。相比第一次和阿姨一起上课,MG会喜欢待在离妈妈近的地方,妈妈会坐在一旁的家长椅上,他会靠在妈妈的身边,妈妈试图说MG你去做工作吧! MG还是会依靠在妈妈身边。比起马上做工作,我想他更愿意和妈妈一起。

成人用心才能“听见”

记得当时我建议妈妈可以和他一起玩。于是他和妈妈一起拿了离他们最近的生活区的镜子,MG拿着镜子,妈妈照镜子,同时妈妈手里也拿着手机偶尔会在和MG玩的时候会看向手机。玩了一会儿,妈妈建议MG和我一起玩。妈妈之所以这样说是希望MG和老师能够建立关系。我开始介入,我们一起玩镜子在阳光下晃动的游戏,一起找影子。不到半分钟他看向妈妈两次,第三次他跑向了妈妈。

这让我思考:我不记得当时介入的情景,现在回想我的介入是为了断开他对妈妈的依恋,以工作的方式转移他的注意力,并打开和他建立关系的通道。我的举动并没有让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延长。我和妈妈都太着急了。没有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而把自己觉得合适的举动给了孩子。比起让他快速的进入工作,我需要解决的是了解孩子不能持续在工作中的真正原因。还有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非常明确自己的需求,他会以自己的方式向成人反馈出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这个过程是需要成人用心才能听到。

孩子的自信来自于成人的回应方式

当我意识到这些的时候,我开始退出。并建议妈妈和他一起玩,他和妈妈一起选择了叠叠高的工作。妈妈说相应的颜色,MG按颜色摆放,当他把所有的玩具按照妈妈的提示摆好时,妈妈从他身边离开到椅子上,MG也跟着离开工作,并去到妈妈身边!我没有继续建议MG离开妈妈回到工作中。MG和妈妈一起待了1分钟后,他开始离开,去做新的工作颜料画。他先取了画衣跑向妈妈表示要妈妈穿,妈妈告诉他说请饶饶帮你穿吧!(我知道MG并不排斥我们之间建立关系,不过此刻他好像更愿意妈妈为他做,这里包含了我的个人直觉。)MG穿上画衣后开始画画,整过画画工作他做了两分钟,他有几次习惯性的看向妈妈,当他看向妈妈的时候,妈妈会在看手机,而这样的时候他会走向妈妈。在后来的加餐时间里,他也会这样。当他看妈妈,妈妈在看手机没有看他的时候,他会去到妈妈的身边。

“被看见”—我们与生俱来的需求

我忽然觉得那个小家伙在说他希望被看见,被关注!即便他此刻和妈妈在同一个空间里,他依然不确信妈妈能看见他(妈妈在做其他的事情只是他不知道这个事情是否是比他还要重要,或许他会生气会觉得你没有看见我.)看见不只是视觉功能的看见,它是包含我们看到他的感受,情绪,看到他真正的需要。就像他在画画或许他会想让你看到他的画,好像在说你知道我在画什么吗?

彼此有更深入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有流动的气息,交流,回应 (如: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支持的动作等)而这些举动让孩子确信成人对他的尊重和回应。孩子在与成人的回应中建构与外界的关系,孩子是否自信和安全感强否取决于成人回应的方式!成人合理回应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更具有安全感的依恋关系。成人不及时的回应,孩子得到的感受是我被忽视,他或许会更积极的取悦成人而获得关注。当然他也可能会封闭自己的需求,不再和成人取得“联系”。

同样孩子是在回应中寻找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当父母与孩子建立了足够安全的亲子关系,孩子也会变得更加自主和独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