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今天咨讯:
电影《红海行动》于大年初一正式上映,在贺岁档大片扎堆,初期排片不利的情况下,这部“最不像贺岁片”的《红海行动》凭借扎实的观众口碑一路逆袭,上映三周,热度不减,票房逆风上扬怒破30亿。
30亿的票房,应该是一个比较可观的数值了。作为一个以“真实”为主场景的军事题材电影,它和2017年燃爆了的《战狼2》正在一起向世界电影表明,中国的电影市场和观众正日趋成熟,那就是越来越淡化明星、炒作、噱头等表面上的制作,转而对以真实情节,可信感情表演为主线的优质电影热情关注,并理智对待。
当然,同为军事题材,《战狼2》偏于动作类型片,它告诉世界,中国人不再好惹了;《红海》则更偏于战争片,它传递给世界的信息是,中国为什么不那么好惹了,因为每个中国人背后,都有无数像影片中那样的“蛟龙”!

一 宁负此生,不辱使命
《红海行动》是根据2015年3月间的“也门撤侨”行动改编的,片子自带话题性。
当时,由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约旦、苏丹等其他海湾国家组成国际联军,发动了打击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行动。面临如此紧张的局势,连美国都只能劝告本国侨民坐他国船只离开险境,而中国海军却为驻外人员和侨民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出动潍坊、临沂两艘军舰,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不但撤出了本国侨民500余人,还有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新加坡等各国侨民200余人。
《红海行动》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它以一个又一个的事件来真实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牺牲、重伤、无助、恐惧,每个人都不是神,每个人都无法躲避这样的选择。
一名也门的平民,他的儿子被恐怖分子抓住。无奈的平民被逼迫着做了人肉炸弹,幸好手握炸弹遥控器的人被狙击手击毙,平民得以生还。在中国军人拆除也门平民身上的炸弹时,他哀求:“救救我的儿子”,勇敢的中国军人此时哽咽了,那一刻我的心里也堵的要窒息:这是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解救,更是一次让人心疼的解救,“人活了,家没了”,这种悲伤让人无法自拔。当一个国家都不能给自己的人民以庇护时,那么还有什么力量可以拯救无助的个人?
在营救人质的过程中,通讯兵被打伤了腿,自己的手指也被枪弹打飞,那一刻的他也有恐惧;当和敌人扭打在一起,被敌人连刺数刀时,他脸上的痛苦让观众也忍不住揪心扯肺的疼。
这就是战争,没有主角光环没有高大上的不死神话,只有血淋淋生与死的博弈。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把摔散了的通讯设备装好才如释重负的闭上眼睛时,有观众轻轻发出一声叹息,是可惜一个鲜活的年轻生命就此终结了吗?还是为残酷战争里中国军人死都不能丢弃的使命感而感动?
三名队员保护着救出的人质进了一栋民房。窗外扔进来一刻手榴弹,医疗兵瞬间捡起扔了出去,可是他也不是神仙,手榴弹在空中爆炸,炸掉了他的一只胳膊。还有那个爱吃糖的石头,在车内被敌人用枪打烂了半边脸,而在屋内为了保护他们最终被敌人的子弹打穿了脖子。队长腿中枪,女战士腿中枪,副队长被射穿了手臂,两个狙击手也不同程度的受伤......这个七人小队,到了最后,两死一重伤,没有一个人能在战争中全身而退。
这就是残酷而恐怖的战争,它让每个身处动乱之中的人对明天毫无把握,谁也不知道明天是生存还是死亡。当《红海行动》以超级真实的表现方式,把战乱带给一个国家及其人民的巨大伤痛呈现在人们眼前时,试问又有谁还敢说“期盼痛快淋漓的打一仗”?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个世界从不缺“勇者无惧”的强权,缺的是“仁者无敌”的价值观,缺的是能令“近者悦,远者来”的软实力!
但世界并不安宁,战火总是突起,很多时候死亡的威胁会不期而至,不管你武器多牛逼战术多高超。《红海行动》通过一幕幕残酷的战争场面,告诉每一个人,和平是多么珍贵!
而那些为了我们看似平常的日子,付出所有乃至生命的人,更值得去尊敬去记忆。当电影中出现“一个中国人都不能伤害”这句话时,相信每个人心里油然而生一种自豪,一种温暖,没有强大的祖国做最坚实的后盾,哪来和平安宁的每一个日日夜夜!
电影散场时,有人说“还是国内好啊”,我想这就是对这部电影所有主创人员最好的赞扬,也是对捍卫国家荣誉,保护人民安全的军人最高的评价。
一个国家的士兵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这个国家就有什么样的魂魄,《红海行动》告诉每一个人,“宁舍此生,不辱使命”就是所有站在我们身后,默默守卫的所有“蛟龙突击队”的真正心声,也是每个无名英雄恪守的信条,更是我们平安生活的无声保障!

二 血浓于水,情比爱长
看了很多国产主旋律片,感觉有三个套路是少不了的:战地爱情、家国情怀、悲欢离合。
总有一个孤胆英雄各种打不死,总有各种桥段让人表现的没有感情只有大义凛然的“牺牲”,当然还要有一个女主陪衬在孤胆英雄身边发生一段战地情缘。
《红海行动》则避免了这些高大上的虚幻组织,以真实的战争场面,真实的人物性格,“燃”起了每个人对和平的珍惜之情,以及对家国的热爱。
在这部戏里,血腥、暴力是形象的,面对这些每个人的反应也是相同的,就算你是蛟龙出海,也一样会有生死存亡的恐惧,以及面对险境生死相依的情谊。
蛟龙突击队队员们被围困在废弃工厂,孤立无援,战友们互相鼓励,“等打赢了,我们就可以回家了。”回家,成为他们心中共同的信仰,也是支持他们敢打必胜的念想。

相信所有观众,无论性别,都会对那个留着板寸头发的女机枪手佟莉印象至深。她仅凭一杆枪便敢与敌周旋、保护人质脱险,她即便行到弹尽粮绝没有退路还能与强敌肉博。
但她到底还是个年前的女孩儿,也有活泼开朗的一刻。比如她偷偷打石头一巴掌之后,抑制不住的笑语:“你不是说吃糖不疼吗?”
她到底也还是个内心柔软的女人。当在营救人质被困屋内外援不至时,她也会几近崩溃的说“快来,快来!”;当战友石头受伤,濒临死亡时发出“好疼啊”这一句呓语时,她也会狂乱无助,能扳动机枪的手却撕不开一张薄薄的糖纸;她也会有其他年轻女孩突然发现被暗恋时的惊愕,她也会在俩人情感刚刚萌芽的战友牺牲时泪流满面,痛苦低语:“石头,我们回家,我带你回家……”
有人说这是一个让人感动的爱情插曲,甚至尽其所能的详写细描,但我觉得,就算没有这种暗恋的成分在里面,面对每个生死相依的一群战友的流血牺牲,她依然会有如上所诉的举动:并肩战斗就是最热烈的关爱,一起回家更是世间最美的诺言,没有经历过生死与共的残酷,怎会懂得一起回家的温暖?
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也没有让“蛟龙”成为一个人的成功,这就是《红海行动》最能通达人心的高明之处:它不彰显个人英雄主义,不用女性装点“颜值”,它允许无畏无惧的军人们在主旋律影片里流血牺牲,它甚至给小分队的多数成员安排了各自的性格弱点。但正是大银幕上这群面目清晰的人,这群贴近真实的人,用残酷来宣示反战———如此可爱的中国军人,从不好战,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大概,这也正是“血浓于水,情比爱长”的最好诠释吧……

每次战斗会有人生还,也会有人死亡。
没有谁的血肉之躯是铜墙铁壁,但是当危险来临的时候,他们会把防弹衣扔给你,把你挡在身后,护送你一生平安。
你心心念念的岁月静好,其实是一直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感谢所有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感谢越来越强大的祖国和所有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