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部小说,描写一个女人的一生。作品无关名人,因为这只是一位不见经传的女人;它也无关传记,因为主人公并没有广为人知的事迹。朋友,你有兴趣一读吗?
这部小说叫做《不属于我们的世纪》,六七百页的块头,有点煎熬。但因得了很多项文学奖,据说还将拍成电影,基于对其内容的好奇,我拿起了书本。怎么说呢,这是一部值得读过之后,在生活中慢慢品咂的小说。因为它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描写生活的真实性,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但这不就是每个人的人生之路吗?在小说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其实多少可以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或时与书中人物的感想不谋而合。主人公艾琳,从小时候与父母的恩怨纠葛起,到成年恋爱结婚后的快乐和忧愁,再到经历抚育孩子的艰辛从而达成自己与父母的和解,直至最终丈夫患病离世,自己孤身一人的寂寞苦闷,其间的欢笑与泪水真真实实来源于她的生活,但又无可置疑地使读者感同身受。也许每个人的生命轨迹注定都要经历这样的曲折与颠簸,心怀希望,而前方的道路却常常隐在迷雾之中。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不断地包容他人,同时又不断地被他人包容;有不断地原谅他人,同时又不断地被他人原谅。躯体逐渐老化,思想日渐成熟,这也许正是生命最富哲理之处:人的最佳状态只是身体与精神二者相对平衡下的外在体现。
小说结构简单,以时间为线,将艾琳的生活分为了童年、中年和老年,身边围绕的亲人也从父母转向丈夫和孩子。她的角色转换如下:
女儿与父母
艾琳的童年不算悲惨,因为她的父母健在,均陪伴在其左右;艾琳的童年又是不幸的,因为父母感情不和,能给她的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家庭。作为一个移民族,艾琳的父母承担起了超越一般夫妇的生活重担,谋生艰难。父亲在外豪爽大气,对内则酗酒成性,不思进取;母亲一面操持家务,一面工作谋生,给艾琳的关爱屈指可数。虽然最终艾琳和父母达成了谅解,但童年关爱的缺失依然是成长过程中的隐痛。
妻子与丈夫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苦到底的,就像咖啡,醇厚的苦中却伴有丝丝的甜,当艾琳遇到她的真命天子埃德时,也许正是生活赐予她的风华正茂的时期吧。在那段时间,我们明显感觉到,主人公的天空仿佛射进了几缕阳光,生活不再有阴霾、绝望、和得过且过,而是有了希望,有了奔头。艾琳有了期待,有了憧憬,有了第一次约会的小心跳,有了开始新生活的小规划。读者随着作者的笔触,随着主人公婚姻的开始,也在期待生活的反转。然而反转最终成了“转反”,一切的希望都被丈夫的阿兹海默症打回了原型。艾琳的这杯咖啡依旧苦不堪言。
母亲与儿子
都说孩子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礼物,当艾琳为了孩子、为了生活而奋斗更好的生存条件时,孩子确实是她努力的催化剂,但当真正年老需要依靠时,她才发现,唯一能依靠的还是自己,小鸟终归要离巢远去,唯一能做的就是母子之间的相互谅解。这其中也有东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但令所有人动容的则是艾琳的逐渐独立和愈加坚强。
通观这篇小说,六七百页囊括了一个平凡女人的一生,它不是名人传记,没有扑朔迷离的身世之谜,没有高潮迭起的不凡经历,也没有功高盖世的英雄事迹,它仅仅是一个人的生活写实,有悲痛欲绝,也有喜极而泣。作者讲述了一个很长的故事,我们期待着美好的、称心的结局,愿艾琳晚年幸福、老有所养,但长长的故事尽头,却是除去面具的真实的生活——该走的毅然决然地走了,留下的是千疮百孔的记忆和经过时间镌刻过的熠熠生辉的坚强。在我们看来,艾琳是不幸的,她没有一对相亲相爱的父母,也没有和谐美满的童年;她没有能够陪自己并肩努力、携手白头的丈夫;更没有一个懂事乖巧、分担重负的儿子。她的一生无不在独自地跟生活过招讨饶,内心苦闷却又永不服输。在常人看来这不是一个成功人生美好生活的设想。可是艾琳又是幸福的,因为她游走于真真实实的生活中,而非我们想当然的憧憬中。总观艾琳的一生,她的生活没有感天动地的泪崩画面,没有称心如意的团圆结局,有的只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韧、退让和忠贞。“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事实纵然鲜血淋淋,但不妨碍我们笑面以对。
生活不是锦衣华服、轻歌走马,而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浸着血,含着笑,一步一步走向未知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