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成语中“沉鱼落雁”、“画工弃市”记载她的生平典故。
1.天生丽质,多才多艺
公元前54年,王昭君出生于南郡秭归县的一户平民之家,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她的父亲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美貌可谓是 “峨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她又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尤其琵琶弹的极好。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绝代佳人,美名自然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到了京城。汉元帝时,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送入皇宫。
2.入宫数岁,不得见御
王昭君年纪轻轻就进入了汉元帝的后宫,她与别的少女一样,极其希望自己能够在宫中脱颖而出,得到皇帝的宠爱。王昭君正值妙龄花季,又有美貌和才华,得到皇帝的宠幸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她从公元前38年到公元前33年的五年时间里,竟然没有得到一次皇帝的宠幸,她对未来的出头之日感到非常渺茫。
相传,汉元帝的时候,后宫佳丽数不胜数,皇帝一时看不过来,便命令画工为他绘制这些美人的画像,再由他根据画像来慢慢挑选。为了求得见到皇帝的机会,诸多宫女都贿赂画工,让他们把自己画的漂亮些,而皇帝也的确是按照画像来挑选宫女的,那些贿赂画工的宫女们自然被看中的机会就多了些。
当时的画工毛延寿,最擅长画人物。王昭君初入宫廷,不懂得这些暗地里的规矩,再加上自恃貌美,不怕没有皇帝召见的那一天。毛延寿在画王昭君时,曾暗示过 “长得好不如画的好”,皇上看见的是画出来的长相,给画师一些好处,就相当于给自己增加被皇帝宠幸的机会。可是王昭君就是不信这一套,不但没搭理毛延寿,反而还讽刺了他。见王昭君如此态度,毛延寿便予以回击,自然是丑画了这位美人,把一点该点到眼睛上的丹青,故意点到脸上。结果就造成了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的状况。五年过去了,王昭君仍然是个待召的宫女。
在这难熬的时光里,王昭君除了负担一些宫中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空闲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这倒是给她全面提高素质创造了条件。然而午夜梦回,她不免感到凄凉和孤寂,花样的年华一寸寸地消逝,叹惜自己不知何时才有出头之日!
3.“绝处逢生”的匈奴“和亲”
汉宣帝时,北方匈奴的对外整体力量被内部之间的斗争削弱了不少,匈奴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呼韩邪单于一直和汉朝维持着良好的关系,曾亲自带部下来朝见汉宣帝。作为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呼韩邪受到了汉宣帝在长安郊外的亲自迎接,宣帝还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以表示友好之意。呼韩邪单于在长安停留了一个多月,等到回去的时候,汉宣帝还特意指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人将他一路护送到漠南。时逢匈奴粮食短缺,汉宣帝又赠与了三万四千斛粮食,呼韩邪单于对此非常感激。
公元33年,汉元帝即位,呼韩邪单于又一次来到汉朝的京师长安城,带了大批皮毛及骏马作为贡品,对汉元帝表示敬意,并表达了归附中央王朝的愿望。同时提出“愿为天朝之婿”的请求。汉元帝十分高兴,同意了确定挑选一个宫女,以公主的身份嫁给呼韩邪单于。
当时的汉元帝已经年过四十,由于常年纵情声色而身体衰弱不堪。王昭君虽然在宫中过得是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不过是被囚禁在笼中的金丝鸟。皇帝后宫佳丽三千,王昭君的出头之日遥不可及,何况就算是成为皇帝的宠妃,也逃脱不了陷入后宫斗争的漩涡中,而无法自拔。于是,她主动提出去匈奴“和亲”,汉元帝大喜过望,很快便同意了,这样就可以减少许多麻烦。
在招待呼韩邪单于的盛大宴会上,貌若天仙、气质非凡的王昭君出来跟单于见面,汉宫女子在她面前一下暗然失色。在场的人都被她的美颜震惊住了,而这其中最为惊讶的自然是第一次见到王昭君的汉元帝。可谓是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汉元帝此时无比后悔,后悔把如此美貌的昭君嫁给单于,很想把她留下来,但身为一国之君,不能失信于人,于是只有忍痛割爱了。
宴席结束了,呼韩邪单于回到驿馆,准备择吉日迎娶汉宫美人。汉元帝闷闷不乐地回到内宫,越想越懊脑。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虽然模样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而粉颊秀靥上,何曾有什么黑痣。刹那间,汉元帝把失去王昭君的懊悔心理,转化成对画工毛延寿的愤怒,当即传令有司彻底追查,最后才知道是毛延寿索贿不成,滥用权力,故意将王昭君的花容月貌,绘成泥塑木雕的平庸女人,于是将毛延寿以欺君之罪斩首。
当她离开的时候,穿得非常鲜艳,闪亮的脸庞下有一张略带悲伤的脸,她面向未央宫拜别了天子,带着一种异样的感情,看了长安最后一眼,怀抱着琵琶上马而去。匈奴人马和朝廷派出的护卫队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经过长安大街,沿途熙熙攘攘的人群,争睹昭君的风采,场面十分热闹。她掀开车帘,看着熟悉的家乡消失在她的眼中,泪水打湿了她的眼睛。
眼看着如此风情万种的美人儿,离开繁华的长安城,前往荒凉的胡地,陪伴一个匈奴单于,人们无不为之嗟叹不已。随行的乐师们,一路上弹奏着琵琶,以慰藉王昭君的离愁别恨,声声令人肝肠寸断。
当她怀着悲伤和思乡之情到达匈奴和汉朝的边境时,她下车,要求用琵琶为汉族演奏一首歌。在充满沙子的北方沙漠中,一首悲伤的歌在无边的沙子中回荡,歌声沙沙作响,飞沙吞噬了她的娇躯,她的裙子飞进沙子里,一曲歌声结束了,余音袅袅,也许沙子眯了她的眼睛,泪水顺着她的脸颊滑落。这次朔漠之旅,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失望了一会儿,毅然转身,一头扎进漫天的沙漠里。
4.昭君的两次婚姻
到匈奴路上大约花了一年的时间。初夏时节,到处都有丰富美丽的水生植物,马跃羊跑。沸腾的匈奴人,热烈欢迎新的“阏氏”。20岁的王昭君和40岁的呼韩邪单于一起骑马在河边散步,微笑着看着他的臣民。这是她的最终目的地。
王昭君出塞以后,汉元帝依照她临别时的要求,把她的父母兄弟一齐接到长安,赐宅赐田,妥善安置。呼韩邪派使者送往汉朝大批玉器、珠宝宝及骏马,以报答汉天子的特别恩典,甚至上疏愿保境安民,请罢边卒,以休天子之民。
就在王昭君抵达匈奴王廷三个月后,汉元帝在思念、懊恼和愧疚的心情中,恹恹不乐崩逝。
相传,王昭君携着琵琶,随着已经暮年的呼韩邪单于置身于黄沙漫天的塞外,一个人在幽思自叹、哀愁难解之时,她望着天边飞翔的大雁弹起了琵琶,一首混杂着浓重的乡愁和一丝憧憬的《出塞曲》响起,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而天边的大雁望着惊艳的女子,似乎有感于这凄婉的琴声,纷纷扑落于平沙之上,造就了“平沙落雁”的千古绝唱。
她的丈夫比他大,老夫少妻的感情很真挚,她们在各方面都彼此相爱,很不容易感到一点温暖。第二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又过了一年,老迈的呼韩邪去世,这时王昭君才24岁。孤儿寡母是无助的,所以昭君认为,是该放她回去的时候了。
谁知道,命运似乎开了个很大的玩笑,按照匈奴的习俗,父亲去世后,继子可以娶继母,昭君不能忍受这些习俗。于是向汉廷上书请求回国,汉成帝敕令“从胡俗”。这无疑给了昭君一个很大的打击,先是惊愕,然后又是羞愧和愤怒,但是王昭君失魂落魄地走进了新装修的房子,但更让昭君伤心的是,新单于在与昭君结婚后先杀死了她的儿子,以防止他篡夺可汗的王位。在自己的儿子和丈夫之间的选择让昭君的生活更加糟糕。于是王昭君无可奈何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
复株累单于和王昭君接下来的十一年里,是王昭君一生中最稳定的时期,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非常和谐。她生了两个女儿,两人后来分别嫁给了匈奴贵族。
那时候,汉朝和匈奴已经和平相处了许多年,每个人都称赞昭君出塞和亲是多么了不起,但是他们不知道她的生活有多悲惨。公元前20年,复株累再次去世,这次昭君没有再婚。王昭君已经35岁,正是绚烂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能够参与匈奴的政治活动,对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起到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
正因为这层关系,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王莽夺取西汉政权以后,匈奴单于认为: “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战事迭起,祸乱无穷。王昭君在这里也无能为力,不久去世,她死时只有33岁。
5.纪念王昭君
王昭君在匈奴期间,促进汉朝与匈奴的和睦发展,吸收汉室的优点,弥补匈奴的不足。等到时节到来,昭君则致力于管理草原,种树栽花,育桑种麻,繁殖六畜,并向匈奴女子传授女红技巧,向他们介绍纺纱织布的工艺。王昭君毫不保留,耐心教导,她的忙碌与诚恳都被匈奴人民看在眼里,匈奴人民对她也是心怀爱戴。
昭君去世之后,葬在大黑河南岸,墓称“青冢”,历史上不少著作对此都有描述。传说早些年间,秋凉霜冷之际,附近的草木已枯黄凋零,唯有昭君墓绿草如茵,所以当地人把它称作“青冢”。
从汉魏到明清,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歌咏王昭君的诗词。杜甫的《咏怀古迹》中道: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对王昭君的悲悯之情溢于言表。李白的《王昭君》写道: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感叹王昭君出了玉门关,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日子了。
昭君墓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青冢之顶,建有一个八角凉亭,沿墓身石阶攀援而上,可以远眺土默川的美丽风光。从远处向昭君墓望去,巍峨高耸,姿态雄浑,芳草葱茏,显出一幅黛色朦胧若水墨画的迷人景色,历史上被文人誉为“青冢拥黛”,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