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商4(2)-倒淌河--感觉的龙种与跳蚤

前面我们讲过了,感与觉有所不同:事实上身体之中的感只有几十万分之一被头脑所觉察。从感到觉巨大的差别,也就是意味着,身体所感的信息是大海,而我们头脑能够觉察并且能够处理的,只是一滴水。同样我们传达给他人的信息是大海那样的多,他人接收到的,也是不到一滴水。

身体每秒钟处理一千万条以上和信息,只有40条能被头脑觉察


传递与接收之间的差别

就只算这一点点的觉察,我们在送到头脑时还会被堵塞,于是用一句行业的话:我们感播下的是龙种,而我们最后被头脑所能够觉察与收获的,只是几颗跳蚤。我们的生命之中感与觉就象这两爷子类似:一个是龙种一个是跳蚤。

龙种与跳蚤

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差异,这里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以当下的科技水平还一时无法全部解释。这里我只是以我们所了解的一些角度来简单地分析这里的差别的部分原因:

一、感觉阀值与感受力容易变化:

    每个人都有感觉器官,但各人感觉器官的感觉能力却不相同。同一个声音,有人听得到有人听不到;同样亮的光线,有人看得见有人看不见,这就是感觉能力的差别。我们把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相对于不同的人,他的感觉阀值越来越高,他的感受性就越低,也就不大容易接受的感觉的信息。不同的人差别是相当大的,象一个盲人他的触觉与听觉感受性就远远超过普通人。同样的一个人,他饥饿的时候,感受力就非常之强,遥远的地方有一点食物的味道都能够闻的到。在58年大饥荒的年代,一家人烤一个土豆,一个几百人的村庄里都能够闻的到香味。当这一个人吃饱了,感受力就弱了,其他感觉也是如此。

饥饿的孩子吃饭香,感受力大

二、神经元的感觉传递通道是有限的。

我们的感觉是外界的信息先变成电子信号,再通过一些神经元来传递,而这一些神经元或者是神经束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这就象是我们住在长江边或者是水库边,身边有无穷多的水,可是到我们家的水管数目与粗细是有限的,于是我们家里能够接到的水也是有限的。这里有一个具体的例子:我们的眼睛之中,各种感光细胞有上亿个。可是我们的视神经细胞只有几百万个,也就是意味着,只有百分之几的视觉信息会被传递。而剩下的百分之90信息,就会选择性混淆与屏蔽了。

感巨大觉细小

三、每一个人的感觉都具有偏好性:

就算是上面这几根到家的小神经道,承载与传递的信息有所选择,并不均衡。象我们家里的管道一样,开始都是一样的管道,后来有上水管,有下水管,还有电线管。一个水管如果被当成下水管用,我们也就难以把它变成上自来水的管道。我们的神经束也是如此。

  人有感觉信号分为视觉、听觉与触觉等,这里有人偏好于视觉神经信息传递,有的人偏向于听觉信息传递。有人偏向于触觉 。偏向于听觉型的人,在学校里学习会很好,但不容易交流视觉触觉的信息。喜欢传递视觉信号的人,常常会遗漏很多的听觉信息。而对于一个偏好触觉型 的人,一定要让他自己抄一下画一下才会有印象,讲给他听给他看材料,他都不会有什么感觉!或者是有感而无觉。

在中国的各种感觉类型分类及比例

四、感觉延迟与感觉空白:

有一个笑话:动物们商定各自讲一个笑话,有一个动物没笑,就把讲笑话的这个动物丢进河里。于是,猴子开始第一个讲,等它讲完后,所有的动物都笑了,只有猪没笑,它们只好把猴子丢进河里;第二个讲笑话的是兔子也是如此被扔进河;第三个讲笑话的是乌龟,等它讲完后,所有的动物都没笑,只有猪笑了。其他的动物很奇怪,就问它笑什么,猪回答说:猴子的笑话好好笑哦!

我们的感觉从身体传递到大脑,有一个时间上的延迟与滞后的时差,象我们吃饭后这一种胃已经满足的感觉,传递到大脑之中被觉察,会延迟十几分钟。在这一个十几分钟之内 ,肚子感到已经饱了,可是头脑还是在饥饿中。人就会容易多吃,有一个经典的例子:一次一家人饭烧了少了,每一个人只是吃了七分饱。因为要上班也来不及再煮饭了。到单位后。这一个人才感觉,自己中午吃的正正好。一点也不少。有一些人因为基因变异的原因,他的感觉延迟可能达到一两个小时甚至根本无觉,也就是他肚子从来感觉不到吃饱,于是只会不停的吃啊吃,一直吃到胖的走不动为止。

五、感觉堵塞:

眼下城市交通堵塞已经成为常态,有一次十一去黄山的时候,竟然发现那里人流也会出现的堵塞,我们在黄山迎客松旁边被堵住了,从下午一点钟堵塞到晚上九点。最后只得走下山去。感觉只是一些神经元传递的信息流,也会象我们城市内的道路会堵塞,如果我们头脑之中想的事物过多。特别是男性,因为男性的胼连体比女性的窄小,于是更容易堵塞一些。甚至有人说男性的意识象是马桶--只要有一个人坐上去,其他的人都无法坐了。那么,当我们头脑内的信息过多的时候,基本上是收不到外面的信息。头脑象我们的手机一样,同时在后台开着很多软件,内存在限,过不了多久,手机就会变慢或者是死机了。

城市交通堵塞,大脑也如此

六:大脑发育差别:

大脑内的神经交流管道多与少,是由两部分决定的,1、是神经元数量的多与少,神经元数量多,可以传递信息的管道也会多。。2、不同神经元之间树突的多与少,如果说神经元象树干,这一个个树突象树的叶子,树突越多,神经元之间联结的通道越多,象城市中密布的一些小巷子一样。两株同样的的树,一株有阳光照射肥料充足,于是枝繁叶茂。而另一株如果没有阳光也没有肥料,则弱不禁风枝叶稀少。神经元的树突也是如此,孩子在一岁半之前会产生大量的树突,如果这时没有足够的信息(如听觉、视觉、触觉)刺激,则它的树突象没有得到阳光肥料的树叶一样会掉落,被自己细胞给消化分解。两者相差会近千倍。两者之间的信息流也会是相差巨大。


幼儿时期得到过丰富信息刺激的神经元树突如大树枝叶一样多

七:情绪阻抗。

同样的信息,如果我们的情感中心有了情绪反应,人就会象在原始的大草原遇到的老虎一样,立刻进入到战斗或者是逃跑的模式,这时候人的血液会流向四肢,在这一种状态之下,人会急于逃命或者是抢先一步发动战斗,先发制人。于是头脑特别是擅长于分析的前额叶会缺血而一片空白。无法启动,这时什么信息也不会流入到大脑之中,就象我们绝对不可能在与老虎打斗的时候去做数学题目一样。一些复杂的思考,会连走路呼吸这样下意识的动作受限制,无法同时兼顾。

人进入到情绪状态头脑一片空白

八、知识结构不到位,无法理解他人意思。

  我们能够思考与分析,一定得某一种知识的结构,有了这一个理的前提,才能够把眼前的事物给解决开。这就是理解。如果我们的知识结构跟不上。纵使他人讲的再细,我们听的再住址再平静,也难以去理解与交流一些信息。这时与对方的交流无异于对牛弹琴。

九:倒淌河;

青藏高原的一滴水,融汇后变成小溪,变成沱沱河,后来成为金沙江,最后变成浩浩荡荡的长江与宽阔无比的大海。而把这一个过程反过来,从大海变成一滴水,就是倒淌河:一些客观信息到我们这里来,从感到觉,被神经细胞元在传递中丢弃了很多,象海到了江。生活中人依赖与沟通对象情感的关系来认识,不喜欢的人所讲的内容,我们情绪阻抗屏蔽,从感觉到感受,象江到河。情感上接纳的,我们 没学到这个知识体系,无法理解,又过滤一些。象河到小溪。能理解的,不一定有能力做。又过滤一次。能做而又认可的,却不是我们过去熟悉的,也做不下去。如此,我们面前的可用的信息也就从大海变成了水滴,在信息流逝的过程中,我们事实上大量失去了选择权。

人的意识就象倒淌河

这一种从感到觉漏失也得辩证地去看,有很多的时候它是必要的,我们的大脑觉性这一个原材料管理挑选区域,一定要在广泛的原料之中去粗取精,去相同而找不同的因素,去已知而找未知。这样才能够抓住核心,我们也知道,一台固定硬件配置的电脑,如果我们加工的素材信息含量少,就会非常快速,就象我们打文档,做简图,电脑总会是很快。而电脑如果像做三维渲染,游戏特效这样信息量庞大的材料加工,它就会非常之慢。我们的头脑也是如此,它一定要把感觉所收集到的素材进入概括化,简约化,以达到稳定运行的目的。

与此相反的,是一些自闭症病人,与其说他们是自闭,不如说他们是太开症,也就是说很多闭症病人的大脑之中,不是缺少什么感觉的输入装置,而是从感到觉,缺少某一些信息衰减程序,于是这一些病人的头脑就容易被那一些海量的信息给淹没,造成头脑CPU反应卡顿。他们特别不敢看那一些表情丰富变化相当快速的人脸。这样前面的信息还没有输进去,后面的信息又涌来了,头脑中的信息通道象是中国放长假时免费高速上的车。因为是免费的,没有选择与截流,于是大家一起堵上路上。高速成了停车场。大脑甚至全死机成为蓝屏。自闭症往往以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的孩子为多,这中间有无什么关联。期待以后有人去发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