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午,全县语文教师在三中参加“英才教师”学科专家入校指导活动。由英才教师上课、评课,然后北京十二中特级教师付华现场指导。
参加讲课的是新生代三中李歆洁老师和四中许丽霞老师。她们分别讲授神话故事《女娲造人》和文言文名篇《陋室铭》。这两个老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所呈现的课堂各具特色。
李歆洁老师《女娲造人》的设计大体分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板书“人”,提问:人是怎样诞生的,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本文的奇人奇事和奇思妙想。
三、完成导学案。(内容:注音,词语,内容。)
四、看奇事。选择一个小话题说说女娲造人之“奇”。
五、话奇人。浏览课文,用“这是一个——的女娲”的句式说话,并找出依据。
六、说奇想。运用想象,构思《女娲造人故事新编》。
七、想象练笔。以《地球上的最后一棵树》或《未来的学校》为题,构思文章。
整节课以“奇”字立骨,设计新颖,思路清晰,虽是新教师,却体现了教材处理的老练,令人眼前一亮。
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特别重视导入。李老师由是关于人的探究导入:人是怎样出现的?怎样诞生的?学生们有历史学习的经验,因此兴致高昂,纷纷回答“是由猿进化来的”,老师接着引导,“那么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怎样认为的呢?”导入自然顺畅,激发了学生情趣。
李老师授课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比如,导学案的设计是本课学习的一个亮点,也是扎实抓好基础的有力手段。提醒学生读书要关注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依据;随时提醒学生要保持正确坐姿;及时做批注的习惯等。这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教给知识,更是育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感悟也是课堂的亮点。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思考,产生思维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
但是,纵观整个流程,一些环节的设计还是有些僵化,老师牵着学生走。如“看奇事”环节,给出五个角度让学生谈女娲造人之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对于写作的设计,题目过于宽泛,在有限的时间里无法完成,如果缩小范围,指向性会更强。
《陋室铭》是文言经典名篇,许老师的设计延续了“读——译——悟”的方式,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内容,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真正实现了与教材对话,与作者对话。
我最欣赏的是,许老师带领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后,设计了一个情节,师生分角色演读课文。老师扮演屡次刁难刘禹锡的知县,通过高傲的神态、尖刻的语言对刘禹锡百般嘲讽,学生从容不迫,云淡风轻的回应:这里环境清幽,有志趣相得的有人相伴,有足够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何简陋?
尽管学生的表演还很稚嫩,有些拘谨,但是,对知县仗势欺人的不屑和对自己宁静淡泊的情趣了然于心。事实证明,只有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才能真正激活他们的思维。
许老师的课扎实,朴实,亮点不少。我深深地记得她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恰到好处,结尾处用对联呈现主题: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能潦倒。如果深入挖掘,完全可以成为指导学生的精神力量。遗憾的是,许老师发现时间不够充裕,后半部分节奏明显加快,概括主旨,归纳写法,如蜻蜓点水,匆匆收尾,因而掩盖了很多光芒。
“敢于上公开课的老师都是英雄。”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充满遗憾的艺术。作为教师,永远不要停止学习,永远不要停止生长,努力在课堂上绽放自己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