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拍摄的纪录片,切入点虽然细小,但击中现代人内心深处若隐若现平时不被发现的惶恐。在这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以越来越公式化甚至不交往的年代,缺少连接到遗世独立孤芳自赏、甚至无人收尸,简化为无缘,的确让人触目惊心。
感受一:缺少连接,就是活着的死人。人的连接,多来自于亲情、友情、爱情,其中最不可割舍的就是亲缘,打断骨头连着筋。但现代社会下,亲缘也越来越淡漠,独生子女的广泛化让兄弟姐妹少了血缘的牵绊,而即便是血缘存在的家庭枢纽,也在地域远离的情况下,越来越淡漠。回头想想,没有工作中同事的相互连接、朋友同学也随着年岁增大而不得不进入新的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子女很多身处两个城市相对望月思念、家庭婚姻这个纽带是否能足够坚韧完全凭运气而且大多人运气中等而已、子女的缘分是一个渐行渐远的目送过程,当这些连接都或多或少的减弱甚至断裂,即便依然活着,而且外卖和社会分工甚至能让生活比较轻松,也依然无法逃脱内心深处的孤独无依感。
感受二:无缘的人群范围很广。独自生活的老人,不论是有子女供养还是依靠社会养老制度供养,都是无缘的中坚力量。现代社会的分工让父母和子女的告别目送距离远远超过古代,在两个不同城市的两代人的社会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仅仅依靠社会养老制度,在日本韩国等国家,有时候真的无法保障生活,以致于年岁痴长的老人需要打零工补贴家用,而且可供老人选择的职业种类范围窄、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不好等。独自生活的老人的无缘现象十分普遍。其次,普通中年人甚至青年人,如工作收入不稳定或者没有工作后,面临生存压力和救助无门也拉不下面子求助,这种只能独自舔舐伤口的无缘让人唏嘘。最后,高龄未婚女性,虽然有稳定工作保障生活水平,但退休后的高龄未婚女性,家庭连接、社会连接、工作连接基本都断了,默默养老无人问津的情况普遍,也是无缘的生力军。
感受三:面对死亡的态度可以学学道家。书中传递了死亡后因为没有及时收尸、体面的丧事、入土为安、有人祭拜等,以至于可怜可叹。死亡后尸体的处置在很多文化中都代表了人对生命的态度,但没能及时发现尸体以致尸体腐烂发臭、尸体火化后没有丧葬之处无法供奉香火,对已经逝去的人,真有那么可怜可叹?还是因为周边的人对此事的态度如此所以才催眠了自我,最后认同此事是可怜的?如果死亡之时,虽然没有亲朋好友在身边、没有儿孙绕膝,但能心无挂碍、平心静气的接受死亡这种新的存在方式,尸体的处理方式如何还有那么重要吗?
生老病死本是生命的常态,死亡作为肉身的一种寂灭,如果我们开悟,将死亡理解为万物尘归尘土归土的选择方式,体会到生命最终回归尘土、复归自然,类似于道家对死亡的理解的豁达。那么无缘死、在途死、无名尸还那么让人害怕吗?无缘,的确与人类群居本性背道而驰,但社会发展已经让既往的深刻牵绊进化为更为松散的缘分,这既是社会的选择也是人自然的选择。无缘社会,有必要正视,没必要惶恐,多建立松散连接,多向内求修养身心,人虽然生而孤独,但并不妨碍我们结成松散团体共同取暖面对生存考验。
看此书,更多想到自身,自我感伤更重。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不管是远虑还是近忧,都呈现出一种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的状态,最是磨人。年轻时享受了自我自由,可以达到自身的充盈舒适,但岁月流过,是否还能轻声对自己说一声,我一个人依然很好?但怕有何用?不若,自当努力备日后,姑且拈花笑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