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极村,我留下了一些遗憾,因为时间紧急,没走走遍她的角角落落。但我知道,这个地方,我还会再来,就像多年前在毕业分别的火车站里,我给一帮同学说过的一样,我们还会见面的,或早或晚,交通那么发达,我们要对这个时代有信心,要对我们自己有信心。
青春的年华里,总会有很多令人消沉的东西,但更多的是,莫名的自信,甚至是自负,因为并没有什么依旧能够说明,这个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好。彼时的我们,刚刚从大学的象牙塔走出来,还没经历这世间的风雨,所拥有的就是一颗年轻的心,以及对未来的充满力量的追逐。
故乡,对每一位在外漂泊的人来说,都是心灵栖息的地方。当你在外打拼的时候,你的心里是安分的,多是因为你的背后一直用那个故乡存在。很多作家的文字中,满溢着对故乡的爱和情思,当然,也有很多对第二故乡的热爱,像韩少功笔下的湖南乡下生活,像李娟对阿勒泰的生动描述,即便不是本乡人,但是那种发自肺腑的热爱,在字里行间流窜。
于是在外的时间越久,就越能体会迟子建老师笔下《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所描述的老酋长的女人的心境:当国家倡导鄂温克族从森林走出来,走到政府修建的房屋时,这位最后的酋长女人却是坚持生活在大兴安岭里面,因为几十年的生活,她已经离不开那里的风,那里的雨,那里的白桦林……大兴安岭是她的故乡,她的故乡牵绊着她的魂魄,于是文字里才有了故乡所有的风韵与风貌。
在拉萨的两年,我一有机会就跑去看《文成公主》大型实景演出,前后一共看了四次,虽然四次演出前后只有灯光设计效果上有一些改变,但我还是乐此不疲。其中有一次是领着一位来自内地的朋友去的,看完后,她说不论从场景设置还是从情节的掌控上,都不如《清明上河图》和《丽江印象》好看。实话讲来,对我产生吸引的,是《文成公主》背后的故事。这部实景剧里面有一句歌词,是扮演文成公主的演员唱出来的,叫做“到不了的地方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做故乡”。在藏族文化和民俗声乐背景之下,在图景中越来越远的故乡,漫天的大雪,文成背负着沉重的家国愿望,来到了天高地厚的地方,这样的背景,让那个离家千里的女子影子变得越来越孤独,形象却越来越高大。孤独到好似与天地独往来,高大到被世人永久的凝望。想想远离故乡的自己,只身在他乡生活,内心不免对故乡、对家人有着几分的思念。的确是这样,离家久了,才会有故乡的感觉。
每一位作家能够把自己的故乡描述的那样的吸引人,在我看来,就是因为距离的缘故。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会体察不到那种美好,而是离开了,与自己的故乡保持一定距离了,才会发现故乡的闪光之处。迟子建笔下的故乡深深的吸引了我,一方面是北极村本来就很美,另一方面是迟子建多年来的文学修为,让她能够将儿时的所见所想所闻经过加工之后而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的故乡,就像一帧帧动态的电影影像一般,有苦有乐,有笑有哭,很丰满,也很理想,有现实的热闹,也有历史的沉寂和喧嚣,有民族的绚丽,也有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一直对她笔下的故乡——北极村,充满着向往。当我急匆匆的,带着激动的心情,跨越万水千山来到她的身边时,齐整整的篱笆院边,全部都是横着和竖着的广告牌:最北饺子馆,最北旅馆、最北……每一个地方,都与迟子建老师文字中朴实的故乡,有了千差万别,现代化的脚步,已经侵入了这座位于中国最北的村庄。
这样的风景,美是美些,但总觉得缺少些东西。
现代化的脚步像走进北极村一样,逐渐的侵吞着我们的故乡。几年前,在村子里长大的堂妹,每年的寒暑假还会回到村子里来,和爷爷,和我们这帮孩子们一起度过。近些年,她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问她原因,她说,没有小时候那种感觉,那种味道了。是啊,雾霾像侵占城市一样侵占了乡村的天空,从城市中撤出来的大型重污染企业也被所谓的招商引资引到了乡下,河里的水黄了,黑了,河边的草枯了,再不能撵上家里的几只羊在河沿上静静地呆上一个下午了,再不能在小河边洗衣服了,河里的小鱼儿也没了身影。或许为官者说为了一个地区的长足发展必须要这样,真的必须要这样?牺牲了百姓的生存空间,吃的食物喝的水都受到了严重污染,这就是长足发展?
我真的不敢苟同。真的期盼能回到那个青山碧水的乡野,看云卷云舒,看日出日落。看黄发垂髫,享怡然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