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在书城一排传记书信的书籍前走过,看到书脊一个名字觉得有点生疏,抽出来却发现那本书却是那么熟悉无比的《傅雷家书》。于是对着那个名字更是惦念很久。
《傅雷家书》,关于中国家庭教育的著作,古代有一本《颜氏家训》,现代最著名的就是这本《傅雷家书》了吧。
里面,亦师亦友的父亲傅雷,渊博深情,里面,正当风华的傅聪,人生有着无数的大好前景。里面,傅雷为了傅聪换一个钢琴教师比来比去,连他到外国朋友家去做客要除去围巾这般小事都殷切嘱咐。
那么傅敏呢?
有多少人甚至不会知道,他是傅聪的弟弟,两个人不过是差了三岁,他也是傅雷的儿子。
并不是我读书读得走马观花不知道他,而是整本书里,他只是被略略提过,看完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有人去跟傅聪谈谈《傅雷家书》,问他有没有,问他看不看,傅聪说有,但是,不看。然后自然要被问为什么?据说关于这个问题,傅聪说过这样一段话,说:我有一个朋友,在父亲过世之后,一天偶尔从书里翻出来一张父亲留给他的留言条,他几十岁的男人捧着一张纸条,嚎啕大哭。他说:那只是一张纸条,更何况我,一本那么厚那么厚的家书。你让我怎么办?
那么傅敏呢?他是这本书的编者,他要整理,他要编撰,他在一个字一个字的看,他又是以怎样的心情在看着一篇篇一章章,一回回父亲对于哥哥无微不至的叮咛?这些事身边的他也受过的吗?
当风雨如晦的年月都已经走过,傅聪终于可以回国,来到父母的坟墓前,那一句话说得依然让人痛彻心肺,他说:过去了吗?这样的事谁能保证以后都不会发生了吗?
已经过去了那么久远,他还是痛成那个样子,那么在同样环境之下,距离现场更近的傅敏呢?他又是怎么过来的?
一个家庭,有了一个伟大的翻译家傅雷,有一个享誉国际的钢琴家傅聪,那么傅敏的资质难道会差吗?他怎么就那么平凡,那么默默无闻呢?家书之外,他有着怎样的人生?
已经很难找了。但终究还是找到了一些。
听说,他送哥哥出国的那一天,大哭,因为他没有了一起玩的伙伴。
听说,他因为要考音乐学院跟父亲大吵一架,因为父亲不让。原来,他也是喜欢音乐的。耳濡目染,不喜欢才怪。傅雷的理由是别的都可以后天努力,但音乐是需要天分的,傅敏缺少,而且需要从小培养,初中后去学习太晚了,与其把事情浪费在上面最后学成一个爱好的样子,不如再一开始就做别的。还有一个原因,一直到现在音乐绘画艺术都是烧钱而且的专业,傅雷供不起两个艺术生。
后来傅敏去了别的专业,好像是学习外交,这是他的第二个梦想,有一个翻译家的父亲,他的英语也很好。大概觉得哥哥继承了父亲的音乐方面的天赋,自己接过来他文学的班也很不错。他是被保送到北京外交学院的,但是一年后,被调到了外语学院了。那个年代,什么都是要服从组织的,如果有人的梦想自己还满心热情的努力,却因为外界的原因被生生毁掉,大概会知道,那是有多痛。
而且插班,直接读大三。一个青春期的年轻人怎么融合到一个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专业里也不知道。但他学习成绩很好。后来以优秀成绩毕业,毕业面临的问题是因为他的家庭,没有人肯要他。
看着傅敏的人生,会觉得和很多的我们很接近,做着音乐家的梦,做着外交家的梦,到最后能做的只是一个中学的英语老师。还是费了不少的力气。
但好在,他年轻,而且孩子们是多么单纯美好的存在,足以为一切带来希望,更何况傅敏也是心中有美有爱的人,他也就做了他的中学英语老师。
那个年代,越是优秀的人受的打击越大,傅雷一家没有人例外。
那个晚上,风雨如晦的年月才刚刚开始,即便是傅雷有本事过了那一年,也不见得能把后面的十年更浓重的黑暗支撑过去。于是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他把所有无法言说的悲愤付给了最后一支曲子,弹完了贝多芬的《命运》在天还没有亮还没有被发现之前,傅雷夫妇双方自尽。
没有人知道那个时间傅敏是怎么过来的,父母那么悲惨的离世,没有一个人在身边,已经足够痛苦,但是更痛苦的是他们还要被按上罪名。而他自己的相爱的多年的女友,也在这个时候,被迫离去。
他在一封给学生的信里写过自己真实的感受,然后被发现,被当做罪证,被审查,如今我们只能知道这个时期他两次自杀未遂,至于这一件事情的背后经历了怎样的伤痛,怎样痛苦到麻木已经不得而知。
终于,熬过了那样疯狂的岁月,79年,他去国外,探望哥哥,所有的人都以为经过了那样的事情,他会留在国外,但是他回来了,回来继续教书。而且只教书,其他什么长都不做,这也是他最后的要求。如果说最后他教书之外做了什么的话,就是从哥哥那里找来了所有能找到的家信,把哥哥和父亲来往的信件,编辑成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傅雷家书》。
有人因为这些事情,会为傅敏觉得委屈。一样的家庭,为什么他就不该被成全?更多的家庭故事里,我们听到了那个被忽略者的声音都是说:为什么要这么对我,我就比他差很多么?
然而这样版本的故事落在傅雷的家里,那个看起来被忽视的傅敏,那个在别的故事里也有理由这样去问的傅敏,给我们的却是这么好的一本《傅雷家书》。
所以-------傅雷对于儿子的教育还要有多成功?
傅雷家书,那也同样是傅敏的家书,就算不是被成全的那个又能怎么样?就算不被关注的那个又能如何?他们终究是他最亲的人,是他在这个人世间最大的舍不得。他连父亲与哥哥的书信都能看出来价值,难道他会不知道父亲和哥哥的价值,他连他们的书信都这般珍惜,那么可想而知,他们在他的心底是有着怎样的分量?
中国的男子,都不善于表达,有时候对于母亲还能说上一句关怀,对于父兄开口说情深那简直是要命。
如果说傅雷家书是满满的父爱。
如果说傅聪的成就是对于爱的回应。
那么傅敏对于书信的整理有何尝在表达挚爱深情殷切眷恋。
深情,不仅仅是靠写和说来表白。
那些小时候和傅聪一起调皮的日子,一起躲在窗子地下停钱钟书伯伯说话然后被父亲抓住训话的时光。那是他们的时光,要知道那个钢琴家的傅聪,不是别人的哥哥,是傅敏的哥哥。傅敏想起来难道就不会开心吧。如果真的有人跟傅敏说:你哥哥那么优秀,那里面也有你的牺牲,怎见得傅敏就不会说;如果是因为我的牺牲换回来一个那么优秀的哥哥,我很愿意。
如果傅雷给远在国外的傅聪写了那么多家书的话,同样在外求学的傅敏写信总不至于连一封父亲的信都收不到。即便傅雷反对傅敏的理想,但那也并不意味着不疼他。就像他预言过傅聪是钢琴家,他也说过傅敏是教育家,中间不管发生过什么,他对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是有期盼的。
那么可以不可以想想,那些年,一样草木荫荫的校园里,年轻的傅敏也曾经拿到过来自父亲的家书,那些书信,大概是跟傅聪接到的,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一样的语气和格调,只是分析的不是乐理,不是钢琴,而是语言,是教育,只是那些书信因为那个年月都没有保存下来。要知道看傅雷的家书,更多的总是感觉是父亲在说,好像傅聪都没有怎么回过信似的,其实傅雷的信之所以保存的那么全那么好,那是傅聪的功劳。而傅聪并不是没有回信,只是没有保存下来。那么有没有可能傅敏的信如果保存下来,会是另一本关于教育与语言的《傅雷家书》呢?傅敏因为自己的没有了,所以拿着哥哥的也算作一个重温。
傅敏最后的职称是:特级英语教师。
有些工作容易出名,比如演员,主持人,或者作家,而有些工作是不容易出名的,比如老师,会计师,等等大多数的职业,但不出名并不意味着不成功。
在傅雷家书看过很久以后,我终于补上了一些关于编写者傅敏的内容,更觉得这一本书的背后,是深沉的爱,是不管怎样的时间里,不管经历了怎样的事情,一家人给予对方的最大的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