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10月16日,第41个世界粮食日。很幸运接到了牛牛老师邀请,我组织一群小伙伴一起去"好奇笔记"新的研学基地--稻星球。
今天我们一行8位小朋友,7位大朋友说说笑笑出发了,到基地准时9:30…看着广阔的稻田很难不想起他——袁隆平
"当风吹过稻田,当满园都是稻花香,当碗里有热腾腾的米饭,当山河无恙、饥荒远离,我们总是会想起他,想起这个让全中国人民能够吃饱饭吃好饭的人…"
真的我们现在有衣食无忧的生活,不能忘了那些为我们付出一切的先辈们。感恩!
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以前读过的绘本《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分享给大家,觉得特别适合在今天分享。
1930初秋,在北平的一家医院里,有个小男孩出生了。父亲给他取名袁隆平。
小时候的袁隆平很调皮,充满好奇心。他喜欢追根究底,总能提出些让老师都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老师常常说:“袁隆平,你别胡思乱想!”好奇的袁隆平才不听呢!没有答案?那就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6岁那年,袁隆平和同学们去参观了一个非常美的园艺场。金黄的梨子挂满枝头,紫红的葡萄垂在架上,四处开满了鲜花。这个美丽的园艺场在袁隆平心中种下一个田园梦,从那时起,他就特别喜欢大自然,盼着长大以后能去学农。
长大以后,袁隆平圆了小时候的学农梦。1953年8月,他从农学院毕业,来到湖南一所偏远的农校工作。在这里,他不光教书,还带学生们做实验,为了帮农民提高粮食产量,他们研究红薯和南瓜。有一回,竟然种出了一个超级大红薯。
1959----1961年是困难时期,全国闹饥荒。袁隆平也挨了不少饿,靠吃野菜、树皮活命,由于营养不良,还得了水肿病。看着人们挨饿,袁隆平非常难过。他下决心要让人们吃饱饭。
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土豆是世界上五大主要粮食作物。当时,只有水稻在培育优质、高产的品种上停滞不前。而南方又主要以水稻为主食,急需提高水稻产量。
袁隆平想啊想,满脑子都是高产水稻,有一天晚上,他想着想着,就进入了梦乡。他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朋友们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个美好的“禾下乘凉梦”,给了袁隆平很大的鼓励。为了水稻增产,袁隆平不停地查资料、搞水稻直播试验。他还去向农民请教,当听说他们要翻山跃岭去别的村庄换稻种时,他十分好奇:“为什么要换种子呢?”
农民说:“多施肥不如勤换种,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呀!袁老师,你要是能帮我们培育高产种子,那该多好呀!”
袁隆平立即意识到了农民们的迫切需求,那就是高产的水稻种子,他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水稻是自花授粉的农作物,不需要外来的花粉,自己就能授精、结实。可是,该到哪里去寻找高产种子呢?只能向大自然这个神奇宝库求助。袁隆平不顾风吹日晒,常常只带点馒头和水,蹲在稻田里寻找长势特别好的水稻。
一天、两天过去了,一星期、半个月过去了......袁隆平一无所获,可他不会轻易放弃。
终于,在观察了上万株水稻后,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终于发现了一株长得特别好的水稻。他和助手惊喜地数来数去,一枝稻穗上共有230粒稻谷!
他高兴极了,给它取名“鹤立鸡群”,不住地夸它:“真是个好妈妈呀!”
第二年,袁隆平满怀期待地撒下了“鹤立鸡群”的种子,种了1000多株。他认真观察、施肥、除草……
天天盼着丰收。收获的季节到了,可稻株们的表现很不好。瞧!高的高,矮的矮,粗的粗,细的细,没有一株赶得上它们的妈妈。袁隆平很失望,他反复琢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袁隆平一直不停地想啊想,反复地查资料。每天都去稻田里仔细观察,想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有一天,灵感突然来了,他意识到:那株“鹤立鸡群”,是有杂种优势的天然杂交水稻,所以它的后代才会出现如此显著的性状分离。
“大自然中出现天然杂交水稻很偶然,但我可以研究人工杂交水稻!”想到这里,袁隆平高兴地跳了起来,他要揭开杂交水稻的奥秘。
既然大自然中存在天然杂交水稻,那就一定存在天然雄性败育株。只要找到它,就能解决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难题。袁隆平和妻子、助手,不管高温酷暑,不怕刮风下雨,在茫茫稻田里一株一株地观察。
这个不是,那个不对……在观察了14万株水稻后,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败育株。但太少了,不够做试验,他们只能继续找……在第三个年头,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败育株。
越往南走,气温越高,水稻生长越快。为了加快研究速度,袁隆平和助手们在湖南、广东、海南等地不停往返。他们曾遭遇了很多困难:试验田的秧苗曾被人恶意拔光,地震和洪水差点毁了秧苗,反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声音不时传来……好几年过去了,他们仍没有成功
多年的失败让袁隆平逐渐意识到,他们用来做研究的水稻都是人工栽培水稻。近亲联姻,后代不好。他们决定去荒野里寻找天然雄性败育野生稻进行杂交研究。又是漫长的寻觅过程……
直到1970年10月,在海南的一处荒野里,袁隆平的助手等人终于找到了1株天然雄性败育野生稻,身在北京的袁隆平飞一般地赶回海南,进行研究。后来,这株野生水稻被取名为“野败”,它成了杂交水稻的好妈妈。
1973年,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了。
杂交水稻成功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它解决了很多人吃不饱饭的问题。今天,杂交水稻的产量仍在不断提高,人们把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把袁隆平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全世界的人们都感激袁隆平。
这个一生从未停下脚步的老人,从来没忘记年轻时,那个美丽的“禾下乘凉梦”,虽然他现在己经离开了我们,相信我们一定会传承他的神情与民族情怀……
绘本分享完了,那我们今天的活动也很精彩呦……
一开始我们觉得好冷,老师就带领我们抢粮护粮。游戏非常有意思,我们玩了一局不过瘾又来一局。
洗完手我们一起开启了水稻赋,在老师庄严的带领下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诵读了赋诗,可惜没有拍下来……
接下来是我们最喜欢的稻田小火车,我早就等不及了,快点出发吧!
看到爸爸妈妈们的笑容就知道好玩了吧
老师开始给我们讲水稻如何从一颗种子到我们吃到的米饭,我们都认真听讲
亲自采稻穗
稻穗放在打稻机里打稻谷,我们都体验了一番
这是我们自己打下来的稻谷呢
最后我们做了一个水稻进化瓶,稻穗-稻谷-稻壳-糙米-精米-米粉……
活动圆满结束,感觉牛牛老师和好奇的老师们。
自由活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