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兴联圩”,是一个拥有万亩农田的大圩。那高高的圩埂(也可以叫河梗)环抱着农田,在汛期会阻隔着圩外的河水泛滥,活像一个巨人一般,佑护着自己肚子里的孩子。
那逝去的岁月里,在宽广的圩心内,随着地势的高低自然形成的阡陌,无疑就是圩内居民南来北往的通行道路。
仅有一条不得已路过此地的县道,靠近包兴联圩的北端,不情不愿的顺着东河口大桥缓缓地下坡,慢慢的又从金神墩的姑姥岭爬上了高地。
圩心的南边,大片区域内是没有宽广的道路的。
不知从九十年代的哪一年起,从东河口大桥到解放排灌站之间,竖向往圩内(靠南边)修建了一条简易公路,初始人们习惯叫它“土马路”。多年后变成了水泥路,它才有了个正式的名字叫“中心路”。
从东河口大桥下堤,前行两百米右转,就是那条“中心路”。继续前行,拐过一个塘埂,就能看见位于右边的河埂上,有一排很显眼的底部是钢筋水泥柱子支撑的二层楼房。
远看酷似城里某个单位的办公楼的格局,每层有十几个窗户。实际上它是原包圩村“玉林小学”的其中一幢教学楼。
站在圩心公路上远望,那一排独立的楼房显出很是孤傲的样子,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房屋建成有十几年了吧,附近的居民早就见惯不怪了。家在圩内的我却一直没见过这栋楼房的长相,总想去看一眼又总是没去成。
正月里,某一天的傍晚,在老家门前闲逛着,终于忍耐不住心底的好奇,徒步向学校走去了。
以前学生去学校上学的时候,走的都是田间小路,赶上阴雨天气,泥泞的田埂走起来更要格外担心着脚下的湿滑。多少个年头,一茬接一茬的学生们就那样匆匆地走过。
现在好了,一条为新农村建设配套而修的宽阔的大道直通学校,却从没有见过学生的身影走上这条道路,因为学校早就名存实亡了,只能慨叹那些年的学生都没能赶上现在的好时候。
步行几分钟后就走到了楼房的脚下,楼房东侧的下首田地边围着一圈低矮的围墙,围墙上安装着铁艺护栏,护栏外是一条较宽的水沟。
我竭力搜索着脑子里的印象,恍然记起此地以前应该是包墩生产队的大稻床,水沟就是以前围护着稻床的护城河(用于稻床沥水的沟渠),稻床的占地应该是被学校给购买了。
我站在楼房脚下仔细观察了一下,挨着河边的那口池塘仍在,只是池塘边的小路变宽了,车辆可以直接开到河埂上去(单行道)。
楼房的地基坐落的位置,不就是以前校舍外的一个水洼吗,常年积水的。我们上学的时候,现在的脚下仅是一条窄窄的田埂,靠学校那侧不能算池塘,只能说是一条浅浅的水洼。
水洼的高处是学校自己的菜地。菜地在教室的外围,地势是逐层下降的趋势,炊事员摘菜种菜都从学校的后门出去再进入到菜地。
楼房的柱子框架里边,能看出是一些附近的农家堆放的稻草树枝之类的柴火。虽然地基已经被填平了,还能隐约看出以前水洼的痕迹。
楼房柱子外侧新修有一条排水沟跟稻床边的水沟相连通,柱子周围的水面上能看见一层圈梁,说明水下还有很深的混凝土柱子根基。
一个缓坡慢慢爬到了河埂上,河埂跟田畈之间的落差是很大的,上坡的感觉却很轻松,比上学时的上下坡平缓多了,那时的河埂下坡路几近垂直,因其陡而最是难走。
河堤早已经变成水泥路面了,学校的大门就在眼前。水泥路一端通到东河口大桥,一头通到双闸的末端幸福圩。
眼前的景象,与我想象中不同。靠近北侧是一段镶嵌着紫红色瓷砖的矮墙,高度跟左侧的不锈钢护栏差不多,上面有“玉林小学”几个大字。我想拍张照片留作纪念,手机镜头却被无人管理的杂树遮挡住了。
院墙正中间是一个电动遥控栅栏门,替代了我想象中那高大的门楼。右边的门垛和门卫室之间是两扇平开的不锈钢轻便门,电动门不开的时候可以从这里进出。
门卫室外窗下面的墙壁上镶嵌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桐城市玉林小学 奠基 二00四年八月二十八日”的字样。
这样的门口设计在当年也算是很高档新颖了吧。
现在的学校门口是开放着的,院子里随便进出。听说新校舍建成当年,放学后学校的前后门可都是要上锁的。
进院后,迎面是两排教学楼,一个小学能拥有两栋教学楼(包括教师宿舍)可谓够奢侈了,难怪人家说新教学楼建成的当年,这里是全市范围内较高标准的小学。
听说教室是找建筑设计院按照当时的城市小学标准来设计的,室内有吊顶、吊扇等当时城市教室的标配。
两栋楼之间的间距不大,估计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局限之故。听说有过拆除旧教学楼改做广场的想法,却因故未能实施。现在后面的那栋楼房的廊檐上乱堆着一些棉花杆和黄豆秸秆之类的东西。
院子的最里面是一个下沉的空地,就是我在外围看见的那块圈地。看得出是学校以前用过的大操场。
顺着一排很宽很长的踏步慢慢走下去,操场四周围护的铁栏杆仍在。操场的面积不但包含了包墩的稻床,还有以前学校门前的一块空地和一些稻田合在一起的。
操场上已经长满了荒草,环形跑道中间的草坪上,被人开垦成了一些菜地,变成了另外一种绿色。
学校的后门就在操场的边缘,门外的不远处仍是学校的厕所,这个位置没动,还是我们上学时的印象,只不过厕所的房屋是后盖的砖房。
后门院墙外的小路依旧,建成了一步步的小台阶,是村民们去往田间的通道,也是我们当年上学的必经之路。
站在荒芜的校园里,我无法想象出新楼建成当年的繁荣景象。师生们站在阳光下的操场上,那些喜不自禁的笑脸,是多么的灿烂。
时过境迁,农村学校的生源大幅减少是大势所趋,好多的乡村学校都关闭了,不止是玉林小学(包圩小学)。
据曾经在包圩小学任教的汪老师回忆:
操场环形跑道的建成是全市小学当中的第一家,是一个标准的200米跑道,而当时唯一拥有环形跑道的学校是吴汝纶公学(人称贵族学校)。
曾经,跑道中央那绿色的草坪长得是何其旺盛。冬日暖阳下,个别随性的老师,索性躺在厚厚的草层里眯个午觉,那又是何等的惬意。
只是到了后期,草坪由于没有专门的园丁养护,加上生源的减少,泥土里慢慢就长出了杂树,直至长得很高。今年砍完做了食堂的柴火,明年又出现了一层蓬勃的树枝新绿。
遥想当年的盛况,赞助商的那种气派,金钱不是问题,真是毫不吝啬的大手笔。
扩建校舍需要征地,而征地在当年却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各种问题和阻力。设计院的规划也不得不一改再改,最终变成现在的不是很完美的校园格局,只是校舍内部结构还是升级版的。
一切都成了过往云烟。
曾经的包圩小学校址是从原包圩中学手上横夺过来的。那年位于圩心的包圩小学因为破圩被洪水淹倒,学生无处上学,老师们曾经带着我们到这里来过,抗议性地赖在中学校园里不走了。
过了一年我们就真的搬来了这里上学了,中学在地势高处的曹庄村择址另建了一座。主要原因是因为河埂上的发展空间有限,这里作为中学的校舍已经不合时宜了。
那年的学校大门就在现在的操场往下走的边缘。
第一次到这里上课,年幼的我们简直是眼花缭乱,这里的学校也太漂亮了,教室也比以前宽大,窗明几净。
屋外有可以避雨的回廊,三面房屋加上大门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小院子,共有六间教室。院中种有一些好看的花儿,一切是那么的新鲜。
学校整体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四合院的格局,只是面积比现在的学校占地要小很多。
房屋是柱子落地式的框架结构,我清楚地记得廊檐的每根柱子下边都有一个圆形的青色石墩。雨顺着屋檐落在下边的地上溅起阵阵的水花,廊檐下天真无邪的我们伸出双手在捧着水花玩儿。
学校的操场在后门外,靠近河埂边的一块空地。操场上靠近教师宿舍那一排房屋的中间,站着两棵两个大人都合抱不过来的梧桐树,像两个忠诚的守卫,风雨无阻的为学校站岗放哨,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多美的画面啊!
包圩小学,后来的改扩建是本村出去的一个在外地的名人投资的,建好后易名为玉林小学。
只是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名字的学校存在了,校址变成了包墩闸的维护单位,有点大材小用了。
时过境迁,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一切的变化似乎都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