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在教了很多遍后,又登场了,因为对学生的热爱,备课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因为对课堂的热爱,反复寻找着诗意和远方。
片段一:
老舍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以细腻多情的笔触勾勒了济南的山,描绘了济南的水。第二课时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品析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济南的山水生动的描写。
首先,朗读小组带领全班朗读2、3、4、5、6段,学生们处理的很好,有的段落一枝独秀,有的段落全班齐读。朗读结束,我设计了一个体验环节,让学生们以“冬天的济南像_____”来谈谈对济南冬天的总体印象
初一的孩子,开始还有点放不开,经过几十秒后讨论后,小手举了起来,“像一个小摇篮”“像一副小水墨画”“像透明的蓝水晶”,不一会儿,不在我预设之内的答案也溜了出来,“济南的冬天像春天”“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像色彩鲜艳的油画”……我没想到,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居然勾出了孩子们这么多的联想。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责怪孩子们的思维太多死板,没有生机与活力。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堵塞了孩子的想象力,我们的预设范围太窄,太挤,企图让他们走进我们预设的圈圈里,久而久之,不敢说,无话可说成为语文课堂的常态。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着实满意,我们孩子是农村的孩子,六年的小学语文学习很朴实,也很闭塞。而一个问题引发了他们的感触,激发了他们的联想,他们肯走进文本,文我互融,表达体验,已经难能可贵,关键是他们想说,敢说,说得还精彩。
片段二:
我寻着孩子们的思维轨迹,不断追问,“为什么像呢?”“你从哪里发现的呢?”学生们说得有根有据,生:“济南的地势像个摇篮,小山把小城围在中间,想象一次,即使一场东风吹过,也会有母亲的手抚摸过的温暖,所以济南的冬天像春天。”师:“佩服老舍先生的笔力,浅浅几笔,便传递给我们春的温暖。”就这样,那些小城的暖,小山的妙,村庄的雅,河水的绿……全被“拎”出来了。
课堂进行的不冷场,也不喧闹,孩子们自由的谈着自己的感受,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师:“老舍先生是一位文学大师,也是一位丹青高手,这哪是在写景啊,这完全就是在画画,你读出了几幅画啊?”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提炼主要信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我根据教案,预设的分别是“小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小水墨图”“空灵水晶图”,我想很多学生未必能跳进我的圈圈,没想到,课堂的第二次“没想到”又出现了,一个女孩儿站起来,生:“山城摇篮图。”女孩儿忽闪着眼睛,希望从我嘴里获得认可,我问:“为什么是山城?”女孩儿说:“这不是小山把小城为了个圈吗?怎么不能是山城?”我为她的反问竖起了大拇指,接着答案依次从孩子们的嘴里蹦出来,“山坡秀气图”“村庄水墨图”,虽然距离“标准答案”还有一些距离,但又怎么样呢?我高调的表扬了他们,“太会提炼了,你们的图画名称中有地点,还有特点,让人一目了然,简直绝了!不过,最后一幅没山了,水怎么说啊?”孩子们还真的低下头思考了一番,一个小个子男孩儿突然站起来大声说:“澄澈水晶图”,想必太激动,忘记了举手,全班孩子震惊了几秒钟,在我的示意下,热烈的掌声响起来。
我顿悟,这就是生命成长的声音吧!曾经特别羡慕名师们的课堂,除了羡慕老师设计巧妙,批文而入的本领,更羡慕人家的学生,配合那么好,悟性那么高。
而今,蓦然发现,不必羡,不必追,我们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更多的时候是陷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完成的泥潭中,不肯自拔,所以我们的课常常是策马飞奔,火急火燎,学生说错,说不出的时候,干脆别说了,老师来。殊不知这样的“快”错过了多少值得驻足的风景。
真的,很多时候,多一堂语文课,少一堂语文课并不是那么重要,或者说一节课多讲一点,少讲一点也无足轻重。关键是,你可曾慢下来,静下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引领生命介入课堂,甩开预设的枷锁,把那些出乎意料的生成当做宝贝,启发、激励、成全,让每一个生命因为课堂而愉悦,让每一生命因为超越而惊喜!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或铿锵有力,或悄然无声,无论怎样都好,只要他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