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成员:会长王寒英及成员孙丽娟、徐莉萍、谭雪萍、黄帼华、郭义珊。以下为各自读书笔记。
游戏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孩子在孩童时代,成人往往会刻板地认为孩子的需求估计很简单,得到满足就笑,否则就哭。那么,陪伴孩子时常简单应付了之。其实,每孩子的成长都伴随着快乐与焦虑。快乐,孩子的需求真的只停留在表层的感官满足吗?焦虑,就是孩子得不到满足吗?
宣宣在两岁时,只要看到父母,就很开心。哪怕抱一抱,亲一亲,陪他散步,瞎逛,他都很满足这种亲子时间。三岁时,他已经不满足成人瞎带他走来走去了,他爸爸就规划给他读书认字玩数学,他非常开心满足。四岁时,他已经不喜欢总是坐在哪里读书认字,喜欢捣鼓各种喷泉,各种积木造型,拆电器,拆玩具。
接近五岁,他又不满足这些手工,他希望每一件事都能变成游戏来完成。一开始,我以为他只是希望大人陪他玩躲迷藏这种小游戏(小时候经常玩),我单方面觉得他应该做更高级的事情,所以跟他爸爸一次次拒绝陪他玩游戏。结果导致他这段时间容易闹情绪,发脾气,焦虑。我自己也开始焦虑,不知所措了。直到有一次,我发现他爸爸陪他玩凳子滑积木的游戏时,他无比的快乐。我尝试跟他玩cosplay的游戏,我们扮演医生病人游戏,扮演买东西的客人卖东西的店主游戏,扮演他的小提琴老师游戏等等,宣宣一整天都很平静开心。
我重新拿起我们读书会书友推荐大家的《游戏力》这本书来阅读,我很懊悔没有早点观察到宣宣的成长变化,不过想想事事都得讲究缘分。这本书也非常肯定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游戏是孩子主要的沟通方式。禁止孩子游戏,就好像禁止成人说话和思考。想在每分钟都控制孩子如何玩游戏,就好比要控制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若是根本不陪伴孩子游戏,也就好像同一个成年人整天在一起,但整天都不说一句话。
我们父母该做的,就是多想想跟孩子该玩什么。我甚至把读书认字融入到游戏中,孩子也欣然接受。有时候想想,估计一个小游戏也许就会解决我们靠教训来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游戏力!
看完了《恋爱中的女人》这本书,中间有些情景的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描写被我快速跳过去了,中间有一段时间有点看不懂,或许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描写。
一直懵懵懂懂地看着两对姐妹的恋爱经历,有一种感觉就是作者对英国工业革命的以及工业带来的不适应,也许这就是社会变革随之而来的人性的变化。
企图改变自己,改变别人,改变整个社会,然而,有时候并不一定能如愿,比如其中一个主人公伯金,他原本也是一个沉湎于这个乌烟瘴气的社会的一人,后来想要追求厄休拉,他提出的恋爱观点“是的,是这样的,当一个人最终只孤身一人,超越爱的影响时。到那时会有一个超越自我的我,它超越爱,超越任何感情关系。同你在一起也是如此。可是我们却自我欺骗,认为爱是根。其实不然。爱只是枝节。根是超越爱、纯粹孤独的我,它与什么也不相会、不相混,永远不会。”
“无论你还是我,心中都有一种超越爱、比爱更深远的东西,它超越了人们的视野,就像有些星星是超越人们的视野一样。”
“那就是说没有爱了。”厄秀拉叫道。
“ 我要发现你,发现你所不知的自我,发现尘世的你所全然否定的那个你。我并不需要你的漂亮长相,我不需要你那番女人的情感,我不需要你的思想和看法,也不需要你的观念,这些对我来说都不重要。”
从他们俩关于爱的对话中,开始我是把伯金理解成想要追求一个灵魂上的伴侣,而自己又难免被世俗所牵绊,自己本身恋爱生活比较复杂,其实他是一个有点自相矛盾的人。小说开始不久有一个场景就在一个咖啡馆里,一群男女漫无目的地聊着,性生活也是比较混乱。后面小说快结束的时候又再次去到那个场景,把伯金在咖啡馆写的东西展示出来。
而女主人公厄休拉确实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女人,她认定了伯金,一再包容,理解伯金,后面她说的话语里面都有伯金的一些观点。包括有一次跟伯金去了很远的地方,然后两个人吵架,她一走了之,然后又回头找回伯金,当时看这些觉得不可思议。后面回想,其实她是不是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跟伯金和解,也跟自己和解。
对米的依恋和渴望贯穿五龙的一生。米是欲望的象征,也是五龙的精神净土。米是世界上最干净的食物,欲望本身是洁净的,通往欲望的路却充满险恶肮脏。
人都会有执念,或大或小。执念可以根源于对美好的回忆,也可以是某次痛处留下的伤疤。五龙当身体溃烂,生命垂危之时,仍要带着一车厢的大米回家。从哪里来便到哪里去。也许,回忆里的那个地方,会是他的疗伤之处。只有回到枫杨树村,他才能平静。
人构成社会,社会造就了人。社会如此,家也如此。五龙是社会的产品,因为他的周遭没有一个善良正派。所以,慢慢地,他从一个受害者变成加害者。米生,柴生,抱玉是家庭的产品。小说续写下去,只有更坏的五龙。好比五龙就是第二个六爷,第二个阿保。社会的悲剧将无休止境。4. 通篇没有一个好人,极端的恶行层出不穷。唯有绮云算不上是十恶不做的人,但远非是好人。也可怜她的无奈、委曲求全。5. 都说想要舒服,就不要读苏童的书。不知道苏童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揭露人性的丑陋?还是纯粹故事?读这本书读得发慌,一度让我怀疑周围的人,怀疑自己。也不得不承认,随着岁数的增加,读到的更多的是世态炎凉。但人性是复杂的,不是一个善或恶能分清的。放低自己的期待,也许会好一点。——“余华是想看看一个人到底能承受多少苦难;苏童是想推测一个人到底有多坏”!
在中国的小说高峰里,我最喜欢的是金瓶梅和红楼梦,两者不分伯仲。所以对于论说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书,我也极感兴趣。说红楼梦的书很多,相形之下说金瓶梅的很少。田晓菲这本秋水堂论金瓶梅,我极喜欢,前后我看了不下四次,第一次看是在大学时代,不仅被这本书吸引,也被田晓菲,即秋水堂和宇文所安所吸引。
两夫妻均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文学系,我最早看的是她说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书--《萨福 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一看则欲罢不能,恨不得把她的著作都找来看了,也不记得是在书店还是图书馆发现的这本《秋水堂论金瓶梅》,词藻是好的,我一向对作者的语言很看重,她说得也妙,看这本书,就像看故事一样,生动有趣,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大抵如此。这两年在购书中心重新见到她,又几次三番地与她叙旧,我手上有金瓶梅词话,但作者力荐的是绣像本,有非常多的两者对比,让我对绣像本更为心痒。
最吸引我的是作者从美学审美的角度去挖掘了这本书的美。首先,语言文字是美的人物的性格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是发展的,不是刻板的,不仅把深入挖掘了大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把小人物刻画的很好。结构是精巧的,有对照铺垫伏作者带着我们去品读金瓶梅,两厢对照,绣像本的语言更为简洁,风格和人物形象也更为一致,扫除了对金瓶梅的人物,比如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刻板印象。一讲潘金莲大家总觉得她是个荡妇。秋水堂从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初见讲起,讲到潘金莲初见西门时的七次低头。她没有大喇喇地问了西门庆:没了娘子几年了?她所有的说话都是回答,没有一次主动。西门庆劝酒,对比水浒的妇人笑道:多谢官人厚意!金瓶梅中却作了:妇人谢道:"奴家量浅,吃不得。"等王婆帮劝她,她才解酒在手,却又在饮酒,吃菜之前向二人各道了万福。秋水说,让他想到汉成帝对飞燕那句出人意料的评价"谦畏礼义人也"照应。
就想办法把潘金莲的风情刻画出来了,秋水从美学的角度一件上连王婆这种小角色的美都挖掘出来,有一段写王婆避雨。"慌忙躲在人家屋檐下,用手帕裹着头,把衣服都淋湿了,等了一歇,雨脚慢了些,大步云飞来家。"云脚慢,大步云飞,难为他怎么想来?秋水对这部书的赏析,他的美学功底,我是很佩服的,我非常喜欢她,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部奇书。比如语言的美。在描写配角孟玉楼时,词话本作"但行动,胸前摇响玉玲珑,坐下时一阵麝兰香扑鼻",本来玉楼就是冷,静,淡雅的对比金莲的动,热,艳丽,这样写不够含蓄。绣像本把它改成"行过时花香细生,坐下时嫣然百媚"好一个花香细生!就含蓄多了,美多了也更符合人物的形象。我自己看时很少在这些细处着眼,秋水点一点,自己想一想,就觉得确实是美。
开启《晴窗一扇》这本书,也的确给我这种名不见经传的菜鸟班主任开启了一扇情窗,让我看到班主任的工作可以是那样的细腻,那样的温润,那样在平凡中带着点星光,照亮自己,照亮别人。感动于林老师写的小小的故事,却有耐人寻味的教育意义,感慨于林老师的文笔,清新自然,娓娓道来,折服于林老师讲故事的能力,文字中折射出她的思维品质以及为人师之乐,更佩服其将所学古诗词和现代流行语恰到好处的结合,这是一种古今文化融合的典范,相信在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林老师一定是一个以古今之识畅游于大千世界的先行者。我不禁感慨,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如此谦虚,如此好学,我想这是凡成大事者之标配吧。在书中,我看到了她的才华,才能才智结合为一体,说不尽那悠悠的教育故事,让平凡如我的一线班主任佩服的五体投地,她真真的妥妥的是一名一线教育路上的引路人,做他的学生真是三生有幸。印象很深的是他对亲情的理解,忽然感慨,一个人做事情想事情的方式是受祖辈父母影响颇深的。在他以后的生活当中,似乎能感受到那种淳朴优良的家风,那延绵不断的温情融入了她的骨子里,羡慕她的成才之路,欣赏他的感恩之心,她的每一个温情故事,每一个教育片段都非常有画面感,犹如在自己身边发生,然而因为她的处理方式和讲述方式不同,显得格外具有教育意义。她是一位好母亲,尽管工作再忙再细致,再琐碎,它依旧给儿子烧一手有品,有像,五味俱全的好菜满足了一颗孩童的心,她是一位好伴侣,会迎合夫君的爱好,与君共育子与君共享运动带来的惬意;她是一位好导师,她给迷茫的学子点灯指路,她给其他一线教师见证班主任的力量。我和林老师在地域上虽相差不远,却在思想上差之千里,若有机会到纪中,一定去拜见林老师,哪怕只听她一节关于教育的课也可以,也可谓是一生之幸事。
这是Stephen Krashen推荐的一本书,作者是一名教师Donalyn Miller。
Donalyn一直致力于推动学生大量阅读,并且非常成功。她自己本身就嗜书如命,博览群书的人,但如何将自己对阅读的一腔热血灌注到学生内心刚开始时并不那么容易。
她回忆当初第一次做老师,精心挑选了了自己最喜爱的其中一本书,满怀热情地设计了像艺术品一样完美的教案,却不料碰了一鼻子灰。因为在学生眼里,这书和它背后的活动都只是任务,完成就好了。谈不上任何欣赏和喜爱,因为这是老师给的书,老师给的任务,不是学生自己选择的。
经过后来的研究学习和探索,Donalyn终于找到了既能让学生自己选书又能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目标,她明白“应该在学生尝试自己理解时给予引导,而不是每天站在讲台上灌篮知识……应该去引导孩子,而不是刻板地执行权威所建议的课程计划。”
迫不及待看完了整本书,就像发现了一个宝藏,每一个建议和反思都像是专门写给我的。重塑了我对阅读教学的信心和为我指明了方向。看完《阅读的力量》也是这种感觉,但《书语者》给出了更具体的操作方法,非常适合我这样的小白。
以下几点我觉得受益非浅!
一、老师推荐书
老师可以根据调查问卷,谈话,观察,了解学生阅读兴趣和水平,以此为学生选出或推荐合适的书。
这点我暂时还不能达到,一我阅读量不够,二我藏书量也不足。但这是我可以努力的方向,以我现在浅薄的阅读量和少量的原版书,先推荐几本还是做得到的。不够的书可以买可以加油看啊!
二、每节课拨15分钟给学生自主阅读。
这个其实我有做过,但因为学生反映很多书或词看不懂,没办法好好阅读,后来就改成我朗读和解释给他们听。我想到将来下高一,为他们读一个学期,积累基本词汇、提高兴趣、增强阅读英语的信心后,每节课一定也预留15分钟的自由阅读时间。没有配套练习,没有检查,没有任务,就是尽情看。
三、阅读计划
Donalyn给学生定下的阅读计划是每年看40本书,虽然是自由阅读,但给出了不同文体的阅读要求,比如传统文学五本,写实小说五本,历史小说两本,奇幻小说四本,知识类四本,回忆自传精两本,自选章节小说九本,诗集五本,等等。但这些不唯一标准,如果学生只看某一类书籍,不愿看其它,老师也只是提出建议和提供帮助,并不会勉强。所有的操作都是为了鼓励学生更多自由阅读。
“关键在于阅读,而不是达到要求。”
四、读书笔记
这位老师的读书笔记跟我用过的读书笔记不一样。分别有1.统计清单:列出老师对文类和阅读数量要求,一边读一边统计读过的书。2.阅读清单:记录自己读过或尝试读却放弃的书。3.拟读清单:未来的阅读计划。4.阅读反馈 :作品赏析,抒发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评价作者的写作手法。
记下读不下去的书,这点子太棒了!这样会更了解学生的阅读喜好和能力。至于阅读反馈,我打算允许学生用中文来写,鼓励有能力学生用英文来写,或夹中夹英也是可以的。老师自己也要记录这样的读书笔记,做好表率。“老师要示范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如何阅读,如果我们希望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持续阅读享受阅读,那么就必须向他们展示一个真正的读者是怎么生活的。” “教师在这一边不阅读去要求学生阅读,这通常不会收到好效果……事实上你无法激励别人去做,你自己都没有激情去做的事。”
本书还分析了几个传统课堂阅读方法的利弊,并贴心地给出了替代的做法。
第一个是我也曾经使用过的:全班共读一本书。我们第一次共读一本书选的是图书馆系列三级别的《哈姆雷特》。我分章节把资料印给学生,给出导读问题,然后每个星期讲解分析对应的章节。整本书薄薄十几二十页,却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且效果并不好。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本书或这类书,也不是每个人的能力一样,有人觉得难,人觉得容易,有人的阅读速度快,有人的阅读速度慢。所以,没有一本书可以满足所有的读者的需要,而且全班共读一本书,太浪费时间了。再者,这样把书本分解成一块一块的,削弱了对整本书的理解,加上战线拉得这么长,前面讲了什么后来都忘了,很大程度上会破坏学生的阅读体验。
Donalyn 给出的替代做法有1.朗读给学生听。2.分享阅读3.不要就任何一本书讲太多的文学概念和阅读技巧。可选择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个主题或概念,收集与之相关的多种阅读材料,并成立阅读小组。
成立阅读小组,首先确定需要教的概念或主题,然后设计几个引导性问题,确定学生是否对这些概念和主题有所了解。接下来挑选与此概念和主题相关的书籍,最后成立不同的阅读小组。
另一个我特别喜欢的做法是图书评论。学生写好书评,打印成报纸专栏大小,再粘在书内。老师可以上Goodreads搜索本书的专家推荐语和书评,也打印出来,和学生的评论放在一起,这样大家可根据书评选择自己想要看的书。同学的推荐更有效。
本期读书笔记总结:本人作为会长,深感骄傲收到大家的良心笔记。在我困惑于育儿时,看到了《游戏力》。在我思考人生时,遇到了我的最爱《恋爱中的女人》。在我无法理解人性时,我读过《金瓶梅》,《米》,了解到人性有扭曲更有光辉。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想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拜读了黄帼华的《书语者》。同样,当我忧虑班主任工作时,与孙丽娟一起共读了开启《晴窗一扇》。期待下一次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