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缺失的一代人

最近,读了很多历史人物和事件,除了对历史的了解,也给我带来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当代人的在精神方面会如此缺失。表面看来,我们的社会在发展,信息越来越公开,法制也越来越健全。而隐藏在背后的是无数键盘侠每天在网上造谣挑拨,网红们千人一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人的精神思想领域为什么反而越来越匮乏,难道真的是人的压力全部转移到物质上,从而无暇顾及精神层面了?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是没有思想的,可以随时随刻逐波而流,说话也不经大脑思考,随便就喷,有的更是尊重人都不会,美其名曰个性。回首往昔,在那个不和平的年代,反而能百花齐放,不是说他们都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理想。

当辜鸿铭在日本创办的报纸上发表文章,指责北大学生是暴徒是野蛮人时,他的学生敢当面质问他:“你既然讲春秋大义,就知道内中国而外夷狄,你在夷狄的报纸上发文章骂中国人,你怎么解释?”在大是大非面前,都拎得清,没有人再做沉默的大多数,这也是一种积极抗争的表现,而且这样的事和人比比皆是。除此之外,他们会有自己推崇的文学家,那个时候,文人或者是有思想有才气的人就是那个时代的明星,虽然他们被时代的洪流推着向前,但他们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逆流而上。

1995年,美国旧金山举行了一个会议,这个会议集合了当时许多有名的政治家、社会经营,包括像撒切尔夫人这样的人物,这个会议主要谈论的命题就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因为经济全球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全球大多数财富都掌握在20%的人手里面,他们怕剩下80%的人心理不平衡会造成社会大暴动,于是针对这个问题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奶嘴计划”,所谓奶嘴计划就是要大力发展热情、赌博、游戏产业,让剩下这80%的人沉迷其中,渐渐丧失思考能力,也就不能给社会带来威胁。

听上去是不是很可怕,我们的命运似乎也掌握在这小部分人手里面。我不知道社会的最终发展是不是人都被操控变成行尸走肉,但没有思考能力就会被淘汰。这让我想起之前读过的《美丽新世界》,那是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世界,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人的物质欲望被无限满足,然而人人都没有思想,他们从在胚胎里就被分为三六九等,如机器一般地生活和工作,人也不存在真实的感情。而唯一一个有自己思想的约翰出世踏入这个世界后,由好奇变为厌恶,最后在激烈地冲突中自缢身亡。

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取代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他们为什么不再思考。”那么看看现在,如今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叫“信息茧房”,就是说因为大数据和算法的兴起,我们在网络搜索的时候,系统会自动推荐你曾经浏览过得类似的信息,这样你只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听不到外界的一些不同的声音和观点。而很多人特别容易被带节奏,被一些有预谋的制造混乱的人煽动,这些人仿佛没有思考能力,别人说的话都有理,东拼西凑一点就成为自己的价值观。

谈论到梦想的时候,也都是迷茫的,哪有什么梦想,所有的梦想全部都可以用物质来衡量。确实,生活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梦想确实太遥远,大多数人是想都没有想过。所以呀,生活不仅仅只有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痛苦不是坏事,能感觉到难受,证明自己还能思考,还活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