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机智的性质》开篇即言“生活就是接触”,言明人类社会的群居性质。在接触的过程中,机智所起的作用,浅而言之会使自己与他人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然而机智的本质并不在此。
机智由一系列的品质和能力构成。一个富有机智的人具有敏感的能力。这种敏感主要指能够从间接的线索如手势、神态、表情和体态语来理解他人内心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也就是说,能够读懂他人的内心生活。对于教师而言,这种能力极为重要,其实也关涉到心理学的领域。然而,教育学和心理学在赫尔巴特认为,是并驾齐驱的,教育学部可能来自心理学。课堂之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之中,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在互动中呈现出来的一些微小的线索,是疑惑、渴望表达、不感兴趣、没有信心还是自信、坚定、喜欢挑战,是全心投入还是游离其外,读懂这些会做到真正理解具体情境下的人的情感,从而让教育的互动更有质量和价值,同时充满了人文的关怀,这比之冷冰冰的言说与被动的接受更充满了教育的魅力。
富有机智的人会表现出良好的分寸和尺度感。从中可知,机智包含判断的过程,要能够判断需要进行多深的情境,要保持多大的距离。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完成某个教学任务而起,教师在其中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驾驭整个课堂流程以及教学氛围,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对话过程中,瞬时判断出要引导学生走到哪里,在这个共同的情境之中,需要让学生、教师、文本等融合到何种程度。
富有机智的人还要有道德直觉。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在课堂上出现一些涉及道德方面的言语内容,对话题的讨论等,教师要有责任引领学生按照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做出理解。这种机智的运用在语文课上出现的机率特别高,当然,在教师的恰当的行动背后,是教师的思想和理智的双重作用。
评判一个教育者是优秀的还是拙劣的,取决于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赫尔巴特断定机智感在实践的教育行动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机智的培养源自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依赖于人的情感或敏感性,是“实践的直接统治者”。一个优秀的教育者要能够具备情境转换能力,“有可能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积极的事件。”回到课堂,教育者面临的此类情境极多,如何使看似不利的教学事件转化成具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高度挑战,而不仅是教学技能。
当然,一些日常的技术性的方面也是教育的智慧和机智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体的情境,教育者需要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或者不该说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教育学的本质和优秀性。作者总结,智慧构成了教育学的内在方面,机智构成了教育学的外在方面。
可知:机智的深层指向智慧,内与外的并行构成教育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