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全课程之全课程“是什么”

    2019年的七月,我有幸认识松山湖第二小学的五十六位新同事,有幸参加全课程培训。

    经历前面两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一件事情——研究一个问题要弄清楚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what,why,how),那我们一直在说的“全课程”教育理念究竟“是什么”呢?

    在聆听了李振村先生的讲座和众多“全课程”实验校教师的分享,我终于有一点明白了“全课程”教育理念的涵义,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理解,共同探讨。

    全课程教育理念的“全”并不是一位老师包教所有学科,而是指全脑、全身、全方位、全时空。

    一.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全脑、全身参与

    全课程教育理念的科学依据之一在于“具身认知理论”,人的生理体验可以激活心理感觉。

    对于教师而言,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身体能够让知识更加地直观、鲜活;通过与学生之间身体上的互动如抚摸、击掌、拥抱等来扩大教育影响,沟通师生感情。

    例如,在以罗恩·克拉克为原型的《热血教师》一剧中,教师将美国历代总统的事迹编成饶舌歌曲,配上街舞动作,让学生对于枯燥的历史知识产生兴趣。而村长在讲述他和美国名师的接触过程中,说过这样一个问题,名师上课时会跳到桌子上,有的时候甚至像一个“小丑”。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优秀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合理运用自己的全身。


图片发自简书App



    7月15日下午北京赫德双语学校的赵锐老师在分享如何管理一年级数学课的过程中,也提到了教师与学生保持“海拔”上的一致能够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击掌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知教师的情绪,帮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图片发自简书App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过程中身体的参与程度能够影响学习的效果。与之相佐证的是杨玉翠老师认为男孩子是通过手来学习数学的,杨洪芬老师认为一年级学生是通过手来学习数学的,张宏伟老师让学生在吃东西的过程中感受、学习分数等等。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二.教学内容的全方位、全时空

    基于人的注意力特征,学习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整体优先”。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婴幼儿是从整体感知日常生活中大量的语言来学习说话的,而不是从拆碎的拼音开始学习说话。而“整体优先”原则运用到课程上就是:将整个生活,从时间到空间到人际关系,都纳入到教育规划中,赋予其教育价值。

    所以在小学阶段,全课程教育遵循以下三点:1.知识的宽度远胜于知识的深度。例如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尊重孩子们的初始数感,在阅读的时候希望孩子们在阅读文学文本之外能够广泛涉猎说明文、议论文等。


图片发自简书App



    2.孩童时体验到的越多,未来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宁波赫德双语学校周天颖老师的分享中我们看到孩子们通过话剧表演,模型展示,参观博物馆,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来学习关于海洋环境和如何保护海洋的知识。在这个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很多场景,感知了海洋生态的方方面面,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可能会觉得做一个话剧表演者很棒,做一名船长很厉害,做一个海洋生态的科学家也能够帮助到很多人和生物。


图片发自简书App

    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孩子们视为不断发展的,有无限可能性的人,让孩子们在少年期尽可能多地体验世界的广博。


    3.课程越丰富,孩子越有可能发现自我。两天的讲座,最经常听到的词就是尊重学生,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有自身的独特性。例如广州番禺中学附属小学的“寻找桃花源”课程,山西大井裕小学的年月日课程,全课程教育理念一直努力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课本中拓展出来,链接学生的生命和生活,让学校教育回归生活、生命的原点。

    而且一般来说,学生对于与自身无关的学习没有兴趣,而与生活无关的学习则没有意义。很多老师在讲授“位置与方位”的时候,都在校园里设置线索,引导孩子们寻宝,孩子们学起来特别的兴趣盎然。

  三.面向学生温和而坚定的态度

    在面向学生的时候也不是一味的纵容,而是是温和而坚定的面对学生,多采用正面管教的方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