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线糊,儿时的记忆是来自奶奶的绝佳手艺,奶奶去世后,就再也寻不回那份独特的味道。
不知从何时起,我总是在寻找和儿时记忆中面线糊相似的味道。
自从去年开始,我发现了在小镇我们居住的小区底下,有一家泉州面线糊。我抱着寻找遗失味道的心,走了进去。
女老板长得干练清秀,一口泉州音。我们点了两碗,因为先生从不吃面线糊,所以我从不和他打招呼。也算是对他的一种尊重吧。
我和儿子吃的津津有味,然后先生看到挑食的孩子竟然神速的吃完了一整晚,而且一口不剩。他也好奇点了一碗,于是我们三人要一回小镇,便会找时间去吃面线糊。
今年这段时间孩子放暑假,我忙碌于陪他考级,学游泳,学绘画和自己教他作文、英语和数学。比较忙碌,做饭的时间比较,于是楼下的面线糊变成了我们疲倦之后的一顿滋养身心的美味。疲惫的身躯经过美味的汤底和有荤有素的搭配之后,身心又恢复了活力。食物在这种意义上不仅仅是食物而已。
上周末,大学好友来访,我看她带了两个孩子,不适合去吃那些大餐,毕竟有一个孩子还小。于是我灵机一动,带他们去吃面线糊。朋友点了一碗,赞不绝口,连最小的孩子也觉得好吃。朋友称赞道:“没想到能有这么美味啊!来这里确实应该吃小吃,我还想着去吃沙茶面,因为最近一直听广播说沙茶面要怎么搭配才好吃,但这味道也很好。”朋友吃了一碗半,半碗给她的小女儿吃。我们一共六个人,每个人都吃的干干净净。
其实我很好奇,为什么他们能做出这样的味道。今早我算是找到了答案。7点多我和孩子去市场买菜,经过看到面线糊开门了,里面有一位瘦高的老人,精神抖擞的忙碌着,男老板也在里面忙碌。儿子探头进去问:“请问现在有面线糊了吗?”
“有”。老人有力的应了。
“好,那我们一会来吃。”儿子说。
买完了菜,我们走入了店里。
男老板在准备外送的四分面线糊,老人在一旁有序的帮衬。
我们点了餐,儿子一般都点老三样:笋+肉+鸭血。其实很讶异儿子吃了N次了,可是竟然没有一次换过,那位女老板都熟记于心了。我则是每次点都是很随心的,今天早上点:笋+卤蛋+鸭心。
我们开始就餐时,女老板带着他们的一儿一女走了进来,跟随其后的还有一位阿姨。阿姨看起来健康年轻,衣着整洁干净,眼睛有神。她正和老板的儿子聊天,言语是在夸他和鼓励他。老板的小女儿,穿的非常的时尚,手上拧着一个粉色的水壶,背后有一个适合她的不大不小的可爱书包,长得甜美可人,走路有风。小男孩带着眼镜,仍在和那位阿姨聊着天。
女老板一来,男老板开始放下手上的活,交代了几句,便带着儿女和那位阿姨出门了。这时女老板则开始忙碌了,开始准备送的订单。这是早上的我看到的几幕,我们一般有空,都是中午或者晚上过去吃,这般景象算是第一次见。
而这景象是多么的温馨和和谐。这是一家有“味道”的店。食物不仅仅食物,每次去都能发现他们的不同闪光点。这应该不是面线糊仅有的味道,而是做面线糊的人所散发出来的有品的“味道”。
最近读了一本稻盛和夫的《活法》,从我和这家店结缘到现在,发现老板他们的生活很睿智,很有“味道”。
《活法》里的几行字跳了出来:极度认真、正面心态、利他······
这家店的老板用心熬制汤底,让配料都干净卫生,这是极度认真的对待顾客;每次见到老板都是笑脸相迎,无论是点餐还是离去,都给我们阳光般温暖的感觉,都说人有各种情绪,但他们却总是给我们正面的能量;有几次我在那边就餐,其他顾客说要不多点一碗,老板总是笑笑的说:“还是先吃完一碗,不够再点”,每次看他们忙碌,我总喜欢自己去端,他们总是强调:别自己端,怕太烫了,我们来;真正的做到眼里有顾客,心里有服务,这是“利他”之心的体现啊。
吃过的食物就如走过的路,跟随着我们的生命旅程。不能说这面线糊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食物,但却是极少数我认为有品“味道”之一。通常一道美食能在我们的脑海扎根,是因为融入了特有的感情因数在里面,因为特有才显珍贵,并会深藏在心。
我们常说食物是用来填饱肚子的,但好的食物却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而已,有时候已经化有行为无形,变成了我们人生的精神食粮。
奶奶特质的面线糊的味道估计是大海捞针了,但泉州面线糊这有品的“味道”,却能在我的心中无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