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座头鲸大叔i
偶然间我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
那些温暖的亲情令我向往又厌恶,我甚至不知道我如果拥有该怎样去面对。我将自己禁锢在绝望痛苦的深渊中沉淀着,表面看起来纹丝不动,内心却早已一片狼藉。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精英律师》中有这么一个剧情:
栗娜是一个大律师的秘书,在职场工作中用意气风发来形容也不为过,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买了一套房。但是一天她父亲的到来打破了人们心中对这个干练女生的印象。
原来,在栗娜的回忆中,父亲给予她的印象并不太好,从小生活在打骂的环境中,没有得到过一丁点的关爱,在栗娜出生的时候他没有出现过,在栗娜母亲去世的时候他也没有出现过,可以说这位父亲从来就没有尽到一位父亲的责任。
现在年纪大了,自己也没有收入来源,也没有自己的家,于是找到了栗娜要求她进行赡养自己的义务,被栗娜拒绝后,死皮赖脸的留在栗娜家中。
在说起凭什么要栗娜照顾自己时,就凭一句“因为我是你爸”似乎就可以让栗娜放下过去受到的伤害来照顾自己,从来就没有设身处地的为栗娜想过。并直言: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
后来,罗槟谈起这件事的时候说:一个男人,年轻的时候抛妻弃子,现在年纪大了,又要求自己伤害过的儿女进行赡养和照顾,这不等于是惩罚无辜的女儿,鼓励混蛋的爹娘吗?
是啊,这样对栗娜来说是多么不公平啊。
为什么栗娜从小就要受到父亲的打骂,还要被抛弃,更是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不但没有等到父亲的一句道歉还被反过来说为什么不赡养父亲。
试问,这样换到谁身上能够接受?
那么,原生家庭从小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到底要不要原谅?
前段时间,微博有这么一则内容,是北大博士后离家二十年,再未与家里取得联系。
消息刚出的时候很多吃瓜群众纷纷表示,20年杳无音讯,母亲过世的时候也不见人,是为“大不孝”。
但是后来爆出的原因却是,他原来是个“特优等生”,之前就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上了211名校,之后他也没有停止继续求学的想法,考研之后又拿到了博士后。
他的家境不好,就一直在这种困苦的日子里不断努力,想要可以彻底摆脱身后的“贫穷”。
理想总是很丰满的,现实也总是很骨感。
从高中开始他的家人就曾经要求他辍学,在大学之后基本就断了经济上的支持,除此之外,还经常跟他要钱。这不是一个不能理解的现象,但关键是在于对于刚刚上学的他来说,生活方面,学业方面的生活已经是捉襟见肘,何况还有这么长的“路”要走。
在他和妻子离婚去了美国的时候,他的父亲找不到他为了要钱还不断骚扰着他的前妻和家人,为此连居住的地方都换了。
此后,他也下定决定,跟家里断绝关系。
有人认为是他心狠,也有人认为情有可原。我不做评价,但也确实为此感到惋惜。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现象越反常,越超出人们的认知,其背后也必然会有一个超越常理的答案。
用这句话来解释,再好不过。
电视剧《都挺好》也说明了这个情况:
成长过程中在家庭受到的那些不好的经历,会造成成年以后性格上的缺陷。
苏明玉就是这样,她从小在家庭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她在这么重男轻女的一个家庭里,就像是孤零零的小草,母亲的打骂,兄弟的不友好,都让她感受不到任何的温暖。
她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就是“都是为人女儿,都是一个家庭的家人,为什么区别对待,为什么这么对我?”
于是她想要冲破“禁锢”自己的牢笼,她想要走出去,证明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可以拥有与男人一样平等的情感权利。
她把自己的“委屈”“愤怒”化作了自己登高的垫脚石,所以后来功成名就,一路高升。从小就是家庭里地位最低的她到后来却是家里孩子里面最有钱最成功的。
所有的幸运都要靠自己来创造,这是我从她身上体会到的。
电影《风雨哈佛路》有这么一句台词:"我为什么要觉得自己可怜?这就是我的家庭,我还为此感到幸运,我感到幸运是因为我把所有的安全感都抛到了脑后,所以我迫使自己向前,必须向前,没有后路."
所以对于苏明玉来说,长大后离开那个伤害自己的原生家庭,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坚强是她的选择。
知乎上有这么一篇文章,标题是“当你无法原谅父母时,那就不要原谅了”。
人心,真的是铁做的吗?
当然不是!
现实中有很多人,在回忆中承受着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但又时常为自己不能像其他的家庭一样感到自责和内疚,这种矛盾的自我攻击使自己长期陷入痛苦当中,无法脱身。
这其实跟他们的经历有关,小时候的那些不好的经历,时刻在影响着他们的一生,这就好比是在事情过程中他们给自己内心一个强烈的警告,导致后来这些事成为自己内心最大的“禁忌”,不可触碰,也不可放下。
所以他们现在做的选择都出于意识层面,由那些没有被抚慰过的愿望和情绪催动着。
也因为亲情无法分割,所以只能默默承受着,也因为有着怨恨,所以跟家庭保持着距离,更因为要放过自己,过更好的生活,所以才念念不忘,时有回响。
-END-
今日话题: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可以被原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