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讲“非虚构类写作”清单

非虚构的(nonfiction)写作,包括回忆录、传记、历史事件和新闻报道等等。

学习非虚构类写作,一来这种写作手法在我们写公文时用得上,二来可以根据严肃记者和撰稿人写这类作品的原则,学会如何判断报道的真实性。

这一讲,以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托马斯∙弗里德曼为例,来说明报道类作品的写作和阅读的四个要素:

1.真实性

写作有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上述信息是隐含地给出的。

但是,在报道类的写作中,时间、地点、人物或者对象必须明确具体,意义明确、事情发生的起因和经过必须确凿、不能含糊不清。

如果事件还在发展的过程中,结果还不清楚,就不能臆测结果。不能揣测人物的心理活动。

2.时效性

新闻报道的价值在于时效性。但是强调时效性必然带来一个结果,就是故事通常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纪实性报道不要太在意结尾,要把已经发生的事情赶快写好,让读者在第一时间看到准确的报道是最重要的。至于结论,那是历史学家的事情。

如果一个报道给不出结论,就千万不要牵强附会地下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结论。因为别人看得出来。也不要不要管结果(等结果),因为谁都说不准。

弗里德曼讲,纪实报道的价值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正是有了这样的纪实报道,让全世界都知道真相,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他认为,一件事早报道和晚报道,其结局是不同的。

其次,纪实报道要带给读者一双眼睛。发现大事件背后的东西。政治与宗教、商业与社会、人性与利益、仁爱与漠然,依然在相互角力。读者通过读纪实报道,学会了解事实、观察社会、讨论问题,这永远不会过时。

3.要注意讲故事的视角和内容的选取

记者做一次现场报道很容易,讲出真相就可以了。但是要做深度的系列报道、跟踪报道的时候,几乎每天发生的事情都值得写,如何选取内容,如何讲故事,带着读者从什么视角来看问题,就是一门艺术了。

在《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一书中,弗里德曼把重点放在了讲述黎巴嫩的磨难和动荡。他讲,在黎巴嫩,他是一个冷眼旁观的局外人,在那儿的生活没有任何个人利益,他不因此高兴,也不因此绝望,但是他和大家一样对中东充满了好奇心,他就用好奇心的角度写故事。

作为一个犹太人,写耶路撒冷对他来讲就有点难了。他很难做到完全中立不带感情色彩。因此他选择另一种创作的视角,就是做对比。

以色列和黎巴嫩不仅在同一地区,而且一百多年前有相似之处,都是处于殖民统治状态。但是后来那里有了两个不同起源和命运的政体,今天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作者通过回顾历史反思宗教政治对中东国家带来的结果。

4.人物塑造和场景还原

纪实作品中也要塑造人物形象。

比如,对于郎平的形象,有各种塑造方法,绝大部分记者采用的方法是将她写成一个能够鼓舞士气、临场指挥水平很高的教练,但这样还不够出彩。而另一篇报道切入点很不同,讲郎平用了大量的数据统计来帮助训练和制定战术,这就将郎平塑造成一个懂得高科技的教练。

场景还原是讲纪实报道要给人以画面感。

场景的还原必须来自于自己亲身经历,而非想象。要想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自己先要尽可能地靠近现场。拿到了别人没有的素材,才能写得精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