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里,我们说到了如何快速进入一个领域和学到一门新的知识,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来说说学习的时候,很容易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碎片化”的学习时间。
先来说说“碎片化”这个概念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则言论,有一位网友说共享单车的存在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碎片化”了,他是怎么解释的呢?他的意思是说有了共享单车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得到“时间碎片化”和“空间碎片化”两个服务了。“时间碎片化”这个很容易理解,说的是共享单车可以任何时间随时骑随时还,而“空间碎片化”的意思则是,共享单车的广泛分布使得用户可以随时用随时停,不再有空间的约束了。
近些年来,我们说到“碎片化”这个词语,很多时候是对应“时间”这个名词,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我们原来可以是一整块的时间断裂开来,比如常常有人说,因为手机端与移动互联网的存在,我们在工作或者学习时候,本来可以全心全意的干一样活儿却不料被不断响起的微信、短信提示音打断,过一阵子就忍不住刷一下屏幕,这样便将时间截成了一段一段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
看似如此,我们再深入思考,上面的场景说的是在学习或者是工作这些需要专心致志的工作中,忽然插入了另外一些娱乐、社交的场景,以致本来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刻被硬生生地打断了,便有了“碎片化”的说法。
我们反过来再想一下,正如共享单车的“碎片化”一样,“碎片化”有“时间的碎片化”和“空间的碎片化”两种属性,如果是在一些本来是与学习、工作拉不上的关系的时间场景中,插入了学习、工作的事情,比如在等人、坐公交、排队的时候,通过手机学习一篇文章、一个单词、一个概念,这样虽然同是“碎片化”,但这样的效果带给自己的却是好处而非坏处了。
所以说,在当前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社会,很难避免“碎片化”对我们所带来的影响,我们要做到如何应用“碎片化”,将“碎片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意识地降到最低,比如可以训练自己在学习工作中不被其他的事情干扰、切断,尽可能地获得一整块专心致志的时间段。
另一方面,则是充分利用“时间”与“空间”上的“碎片化”,随时随地有意识地获取知识,提升自己。
理解了“碎片化”的两面性后,我再介绍两个方法如何更好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空间提升自己。
第一步,在收集碎片知识时,尽可能用一个统一的平台来整理。比如,我们手机上有许多的知识平台,包括微信、得到APP、网易云课堂、简书、知乎等,如何将这些看到的知识整理到一块呢,笔者用的是印象笔记。当然,你也可以用其它的云笔记APP,原理是一样的,就是将碎片知识整合,然后标上关键词,让你用到的时候能够凭借这些词语迅速的回想起来。
第二步,及时将知识的碎片垒起来。我们常常发现,有一些人看到好的素材、好的文章时,都会习惯于把他们收藏起来,但问题在于,收藏是收藏了,但永远也不会把它们再翻找回来,这样这些知识便腐烂在暗处,没有一点用处。
所以说啊,我们在“碎片化”的时间和空间中会拾得许多知识的“石头、砖块”。但是这些“砖块、石头”之间没有联系,无法在用到的时候及时调动起来,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找一个时间,及时地“复盘”这些知识,有序地将这些碎片知识归纳进你的知识主架构中,成为你的知识“大厦”中一个模块。
以我自己作为一个例子,我从事税务行业的,我的知识结构中便分成了税法、会计、税收法律这三方面的知识主干,其中从税法中又衍生出了增值税、消费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等等一些支干。很多时候,我会在国家税务总局或者《中国税务》等微信公众号上看到近来税务局发布的一些文件,我会把把他们收藏起来,然后找时间再认真看一次,再将重要的知识点划分到原有的知识分支中,将新到的知识与原来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样便不容易忘记,尽管有时候不完全记得,至少也知道税务局曾经发过这样一份文件,找起来也相对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