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题目想了半天都不知道定什么好,翻了翻之前自己写的游记日期显示是18年的12月,距离现在竟然已经整整快一年。
从18年的6月底开始奔赴英国开始我为期一年的研究生学业。一年多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也就是在这一年多的留学生涯里,留学的酸甜苦辣大体上却也都是尝了个遍。
刚去那会那时候还神采奕奕地记录着自己在英国的所见所闻,丝毫没有意识到出国读书所需付出的努力和时间。现在想想,可能从一开始我就根本还没有做好出去读书的准备,至于原因不论是现实存在的客观原因也好,还是心理状态上的自身原因也罢,总之在那段需要我自己调整自己状态的时间里匆匆忙忙地开始了我的下一个阶段目标。
然而已经做出的决定和跨出去的脚步却也已经收不回来。有时候人就是这样,做一些决定时身体总比头脑要先行一步,事后清醒却也得无可奈何地硬着头皮继续做下去。
是什么时候开始对周围事物不再拥有者探索和好奇心的呢,大概是从下半学期开始。英国研究生的学制分为上下两个学期。下半学期应接不暇的论文和焦头烂额的考试结合在一起,这种压力却也很大一部分源于上半学期吊耳了当的学习态度,挂科的结果无疑给了我当头一棒。在英国的教育规制体下所产生的考试结果终究还是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了一回什么叫付出与回报呈正相关。
也正因为这样在那下半学期论文周开始的时候疯了一般的努力。凌晨2、3点随着一盏盏路灯跟同伴从图书馆往宿舍走在那几个月里对我来说是家常便饭,甚至熬夜熬到最后心脏不舒服才不得不躺下睡觉。复活节假期收假后,最后的笔试在长达一个月的假期中成为了我心头最大的隐患,但最终依旧还是没有补上去的成绩让我不得不接受延毕的结果,根本无从改变。
我依稀记得最终成绩在7月1号发布,白纸黑字上写着fail,这个结果应该是我在这么多年的学生生涯中最惨烈的一次。从小到大,虽说成绩一般,将将抓住班级的尾巴,却也足够努力认真,没经历过什么太大的挫折。因此这种结果说白了我压根就没往我身上想过,所以即使后面还有补救的机会,我依然用了将近半个月才真正接受这个事实。
那十几天里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知乎上找延毕的帖子,妄想从有着相同经历的人身上寻求可怜的一丝丝安慰,给自己做无数次的心里建设。那时的失望和打击要远远比现在这些敲下的文字浓烈的多。那时候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当人在一定程度的打击下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并不是不可能的情况。那段时间的我没将这个消息告诉爸妈告诉朋友,只因我当时所有的感受都可以用2个字来概括总结:丢人。
太丢人了,怎么可以这么丢人有时候现实生活真是残酷啊,它总是在你满怀希望之后给予你一个对当时的你来说可以是巨大的打击,之后却也吝啬到给你一丁点的时间甚至没有时间来消化和接受它,世界在你身后照转不误。这样的过程被美其名曰为成长的过程,而我们也无可奈何地在这样一个个的过程中逐渐长大。
在过了一个星期之后,我开始硬逼着自己坐下来打开书本开始复习。没有什么心态调节的法子,有的只是强行逼迫,告诉自己如果不想这一年花出去的钱和精力打水漂,那就必须要抓住这根最后的救命稻草,时间不会等人,而你必须要过。
渐渐地,在复习准备的时间里,我还是给父母说了这事,瞒的了一时却也瞒不了一世。好在我爸妈倒是很开明的父母,他们不觉得这事很丢人,反而觉得我能有再一次的机会去学那些我挂科的不太懂的课程是件很有益的事情。而有了他们的支持,对我来说其实是莫大的一种安慰和鼓励。也正因为这样,在一心一意地复习过程中了搞懂之前自己一直不会的某一个版块,竟然也会有一点点的欣慰,觉得自己并不是那么无能。就这样一心一意地度过了1个月,终究还是有了资格可以参加最后的毕业项目。
我其实不能说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因为对于一个原本可以避免的经历却没有避免而不得不去体验的经历,是能给予你警钟却也能给予你经验。在自己经过后才能明白,当我们在一些高压环境下,总以为这太难啦,自己肯定撑不过去的,但后来才发现,没什么过不去的砍。有些压力,抗一抗挺一挺最终也就过去了,有些事情,换个角度想想也就没有那么难以接受了。
毕竟路还很长,现在的我回国休整,休息的空档报名了驾校,现在依然兴致勃勃地准备刷题和学车。也有在毕了业之后去澳洲进行gap year的长远的打算,为此现在也在认真准备着签证的材料。其实经历过后就能明白,一次失意不可怕,接连好几次的失意也不可怕,因为我们的短短的一生就是由这些失意组成。可是路还很长,不论前面还有多少明礁暗礁在等着,也请咬牙坚持下去,因为我们不能后退,我们只能一直往前走,一直向前。
与君共勉,也说给自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