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分享第743天 20190320
我这两天听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课堂,让我想到了这样一种焦点理念:世界多元,各有道理。
春风春暖大地,课堂洋溢着春天的信息。老师们精心备课上课,孩子们积极参与乐在其中,呈现一节节精彩的课堂。
一年级胡中秋老师讲《动物王国开大会》时,生动形象的语言被单纯可爱的孩子们再次演绎。笑声伴随朗读,如春天的花园生机一片。把书上的故事演出来,这个环节孩子们最喜欢。轻松的时间不知不觉地流淌,“时间、地点、事情、人物”四要素也悄然无声地流进孩子们的记忆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王娟老师的《守株待兔》,首先解释课题并检查预习时,从“耒”字体的演变字义,理解“耕耘”。其次引领孩子们准确朗读、读出节奏后借助注释、借助插图、借助现代文的意思猜测、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这篇文言文的意思。王老师不仅仅局限文本,而是借助文本向外拓展。比如,王老师从“耕者”联想说出“记者、患者、老者”;在学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时,联想“夸父与日逐走”和“儿童急走追黄碟”。寓言的道理“不劳而获,一无所获”不是直接告诉孩子们,而是放手让孩子们逐步探索,想要有吃不完的“兔子”,还是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以致用,最后孩子们竟然自编文言文劝说宋国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乃意外也。汝一份耕耘,必一份收获。”……
我欣喜地看到了春天好像走进课堂!是孩子们让春天的课堂开出不一样的智慧之花,更是因为王娟老师精心的设计与用心的浇灌。
作家林海音在写《城南旧事》时已经42岁,《冬日·童年·骆驼队》就节选自这本书。“学咀嚼、谈作用、想看驼毛、问去处”是姜鹏鹏老师带领孩子们梳理出来的小标题。大量的朗读,一遍遍的体会作者的内心,就这样和作者有了跨年代的沟通与理解。课堂探究随处可见,例如关于文章中对“驼铃作用”的描写,孩子们也各执一词。无论结果孰对孰错,我们有理由相信可贵的探究种子一定留在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张丹老师带来的是二年级的《枫树上的喜鹊》。张老师能仅仅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课堂形式灵活多样。以谜语导入新课、开火车复习词语、简笔画展示课文内容等都极大的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如何在根据文体的特点拓展运用,我校的魏玉玲老师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她启发孩子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即“提出观点、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在朗读中体会科学家追根追源精神之后,用“事例证明观点”进行现场仿说练习,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孩子们当即就能把学到的写作方法用出来,学以致用,真佩服魏老师的独具匠心和实践能力。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科普童话。文章题目就很吸引眼球。刘欣雨老师抓住孩子的好奇心,首先让孩子提出自己的疑问,接着通读课文,用“先、再、接着、然后变成自己的话”说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线路。之后,刘老师又引领孩子们关注“青头”,它是这篇童话故事中另一个角色,它指挥并鼓励“红头”躲过危险,有惊无险完成了“旅行”。之后,为了内化课文内容,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话讲出来,四人小组练习讲故事内容再展示。刘老师关注语言训练,知识的留存率进一步提高。
千人千课,各有特色。我们的课堂如春天的百花园,百花齐放,万木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