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一个冬日午后,为打发无聊,我在书店闲逛,随手在畅销书架上翻到了一本奥普拉的自传。平常情况下,我对于畅销书都会持谨慎的态度,但是出于对奥普拉独特人格魅力的兴趣,我打开了那本书。后来,读那本书被证明是我那段时间做的最正确的事。
我一直对奥普拉着迷。她几乎苦难的童年及青年时光并没有把她打入社会底层,相反的,她成为了美国最成功的一档脱口秀节目主持人长达数年。在那本回忆录里,她把她的成功归结于没有间断的阅读及个人的性格特点。正是那些人格特征让她找到了生活中恒久的幸福感和事业的成功。和大多伟大的,成功的人士无异,这些人格特征是:勇气、坚韧、同情心、同理心、感恩、激情.....
如果你仔细分析这些性格特征你就会发现:这些人格特征几乎无例外的都与社会情感有关。
什么叫人格?
人格,用阿德勒的话说是:“个人与自己的环境相关联时,展现出的禀性与涵养,一种持续一致的行为模式,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个人风格”。另一个我不记得的心理学家说人格是:“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的总和”。
人格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都知道,行为是由我们的目标驱动的,那目标从哪里来,从我们的价值观里来。价值观就是你个人认为什么对你重要,有价值。比如对于饥饿的人来说,吃,对他们来说就是第一重要的事。因此,你会发现他们的行为就几乎围绕着怎么生存在展开。
人生目标的不同会造成什么样的人格差异?
对于孩子来说,和我们成人一样,他们所看到的世界和客观世界并不是同一个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看法,而不是那个事实,决定着他们的行为。这个看法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目标,然后,目标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一个长期被错误对待的孩子,他们很容易形成对环境敌意的看法,这种看法会让孩子形成必须拥有、掌握权力的目标,这种对于权力的欲望可能表现为很强的攻击性:或者故意装作柔弱并利用自己的柔弱(像菟丝花一样的缠着你)来控制:又或者完全避世,用表示“我不跟你玩了”来宣示自己的强大的权力。所以,家庭和社会应该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以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
父母在孩子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应发挥什么作用?
既然不当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坏处多多,家长当然应该在日常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多多注意方式和方法。传统的“黄金棍下出好人”的管教方式,靠打击孩子的自尊以引起孩子自卑的方式,比如:“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个都不会?”“隔壁哥哥都会心算了,你怎么还不会,笨死了”都是极不可取的。孩子长期处于自卑情绪中,为缓解心理的不适感,他们会做出弥补,要么以错误的方式来展现自己对于环境的掌控,步入歧途,靠完全反社会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力量;要么就消极避世,躲进幻想的世界里。
如果你看过湖南卫视的变形计,你应该能明白我的说法。在很多期里,城里男孩子在家都表现的特别叛逆。没日没夜上网的有,毫无节制的花钱的有,在同学面前称大的有,甚至打妈妈的都有。可是,到了农村,受到了农村妈妈特别有爱的对待,孩子似乎会变成一个截然不同的人,他们也能变得特别的温暖,满腔柔情。所以,父母在孩子的漫长人生中应该是个陪伴者的角色,或者时而引领,但绝不能变成一个裁判者,因为,你所认为对的也不一定正确。
什么是人格培养过程中特别重要的点
作为孩子人生路上的引导者,父母引导孩子产生对自然,对他人,对社会的兴趣是特别重要的点。
对应试教育,我不像有些家长那么视若洪水猛兽。但有一点特别让我遗憾,应试教育压缩了孩子感受生活的时间。孩子几乎没有什么空余时间去感受自然,友谊,亲情带给自己的感动,更没机会深刻体会帮助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的满足感。
要知道,改变世界的那些科学家可不是仅书本知识教可以教出来的。大凡科学家,他们无一不例外的对自然和社会他人有浓厚的兴趣。就是这些由兴趣而来的无限探索的欲望把我们人类带到了今天这个时代。
即使我们没想过要培养科学家,引导孩子对于自然,社会,他人的兴趣,至少可以解决他们生活动力的问题。西方社会曾经有“垮掉的一代”的说法,在我们中国,虽然没有这样的说法,但是,集体性的迷茫是存在的。很多人,做着自己毫不感兴趣的工作,日复一日,生活暗淡无光。很多大学生在选择了自己毫不感兴趣的专业后,毕业了,却发现自己根本不再想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于是,只有从头来过。
再其次,自私点的说法,如果父母们都能培养出社会兴趣浓厚的孩子,那最后受益的只能是大家自己。如果,对他人感兴趣,愿意友善的与人相处,那可能复旦投毒案中的高学历犯罪也就可能不会发生。如果,对自然有兴趣,能体会到自然带给自己的心灵满足,那过度消费自然环境的现象也不会发生。对社会感兴趣,那对于社会中不公正的事情也就不会置之不理,社会会更加公正,公平,和谐。这些,其实都不是大而空的废话,我们事实上已经经历到了国民不重视公共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恶果。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员,特别是父母,我们有责任培养更有社会感的下一代。
在我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觉得最大的困难不仅来源于自己认识的不足,自己性格的不足对孩子造成的困扰更甚。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学校教育没有一堂课是关于如何应对人生问题的。没有专门的伦理学的课程可供学习,我们不得不通过文学作品来了解只言片语。除了父母淳朴的人格教育以外,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自我的理解,对于自我认知错误的认识也是不足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做最好的自己,才能帮助孩子形成更完善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