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差一点被乔治·克鲁尼骗到了,以为《迷镇凶案》是一部种族歧视题材的电影。
一对黑人夫妇带着他们的儿子安迪搬迁到迷镇,今天看来不算一件事的举动,在1950年代的迷镇,却惹出了轩然大波。迷镇的所有居民都蠢蠢欲动想要赶走还在往家里搬着家具的黑人夫妇,唯有他们的对门邻居,向他们们释放着善意。两位中年妇女中的一个,对男孩说:“尼基,去找那男孩一起玩棒球吧。”
(去找那个黑孩子打棒球吧)
接下来,迷镇的全体居民将动用种种恶劣的手段意欲赶走黑皮肤的一家三口,唯独尼基一家,始终与黑人夫妇站在一起……对吗?
不对。
接踵而至的一场戏,是尼基家来了劫匪,他们将尼基的爸爸加德纳、尼基的妈妈罗丝、尼基的阿姨玛格丽特以及尼基绑在椅子上——这时候,我们弄清楚了,叫尼基跟黑孩子安迪玩棒球的,是他的阿姨玛格丽特,而他的妈妈已不良于行,只能坐在轮椅上。劫匪问罗丝瘫痪的原因,罗丝回答,是丈夫开车出的车祸,不过还好,没有人死亡。这时候,我丝毫没有看出,劫匪是在明知故问,所以,也就看不出来,这个家庭出了问题。所以,劫匪用迷药迷倒尼基家的4个人结束这一次劫案时,我更看不出劫匪之一将浸有药物的毛巾捂住罗丝的口鼻时要特别啰嗦几句的道理。事后,尼基和爸爸、阿姨恢复如常,唯有妈妈罗丝,再也没有醒过来——这也没有什么可意外的,因为,车祸以后罗丝已经体弱多病了多时,所以才把妹妹玛格丽特请到家里来照顾丈夫和儿子。
(尼基的阿姨玛格丽特)
(给尼基造成巨大阴影的贪婪的父亲和阿姨)
罗丝死了,《迷镇凶案》才开始进入正题。是的,乔治·克鲁尼,不,更确切地说是编剧科恩兄弟就从来没有想过要写一部有关种族歧视题材的电影。迷镇的居民去镇政府请愿、聚众闹事、放火烧宅子……企图以此赶走刚刚搬来的黑人一家,只是《迷镇凶案》的迷障,科恩兄弟更感兴趣的,是1950年代的美国,像迷镇这样的小镇,存在着比种族歧视更幽暗的社会现状。
(在科恩兄弟看来,1950年的美国小镇,有比画面更黑暗的事情存在)
警察局通知加德纳一家去警察局指认嫌疑犯,透过那面玻璃我跟后来贸然闯进去的尼基一样,认定最右边一胖一瘦的两个男人,就是闯入加德纳家的两个劫匪,所以,我跟尼基一样很疑惑爸爸和阿姨何以那么坚决地否认玻璃的那一边没有嫌疑犯。我跟尼基不同的是,他可以大叫着质问父亲,为什么不指认凶手,而我,似乎看到了科恩兄弟和乔治·克鲁尼在迷障中楼给我们的一线光束:凶案有诈!
那一刻,我想起了詹姆斯·M凯恩的名作《邮差总按两遍铃》。
《邮差总按两遍铃》、《双重赔偿》、《欲海情魔》,詹姆斯·M·凯恩已经将人性的黯黑通过精心算计的犯罪写到了极致,所以,《迷镇凶案》只能是步詹姆斯·M·凯恩的后尘。像我这样《邮差总摁两遍铃》的忠实粉丝,因不知道《迷镇凶案》是一部类詹姆斯·M·凯恩作品的电影而走进了电影院,在加德纳和玛格丽特不肯指认凶犯之时开始慢慢洞穿电影的伎俩,却还是愿意好评《迷镇凶案》,演员当然是很重要的因素。马特·达蒙像是被《心灵捕手》魔咒了,后来他扮演的所有角色总也超越不了威尔,但是,朱莉安·摩尔却在《依然爱丽丝》之后用复古的形象将一个因为爱情向亲姐姐痛下杀手却故作懵懂只会跟随的女人,塑造得可信又可怜。不过,最好的演员,当时扮演尼基的小演员。凶案败露以后,玛格丽特死于意外,加德纳也吃了玛格丽特拌了迷药想要麻倒尼基的三明治后沉沉睡去,知道真相的尼基走出血腥气浓重的家走向对门的黑孩子安迪,那一刻我想,尼基以后可怎么办?是的,我将尼基和扮演尼基的小演员的人生,混为了一谈。
(目睹过父亲和阿姨的罪恶勾当后,尼基将来怎么办?)
而让我的思绪在电影结束的当口陷入混乱,实在是科恩兄弟的虚构太过精彩:因为爱上了妻子罗丝的妹妹玛格丽特,加德纳故意制造了一起车祸,但罗丝只是重伤没有身亡。玛格丽特以照顾姐姐的名誉住进了加德纳的家,但偷鸡摸狗地爱到底不爽快,于是,一对狗男女就想出了雇佣杀手来家里的阴谋。可惜,保险公司的理赔员是个老江湖,一眼洞穿了入室抢劫这一出戏里有诈,就像插一脚分一杯羹。而两个被加德纳雇佣的凶手,因迟迟拿不到应得的钱财,开始不能像加德纳要求的那般淡定,于是,原本可以本分但可能局促地生活着的加德纳们,开始一个紧接一个地死于非命……
欲望似海,欲壑难填,所以,詹姆斯·M·凯恩之后,黑色题材不会绝迹。能不能成为经典,有赖天赋;而能不能精彩,看看生活中都发生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