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著名的知识管理达人萧秋水老师的《用所有存在与世界相会》。这本书从思维、职场、理财、处世、婚恋、学习、读书、影视、旅行这九个方面告诉读者如何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中生活、如何自我提升遇到更好的自己。
这本书教会我认知自己、认知他人、认知世界,让我明白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世事洞明皆学问,只要你足够用心,随处都可以学到知识。但要有一颗“功利心”,我所指的功利心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功利心,而是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来说: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付出时间和精力,那么就应该最大化它的投入产出比。要让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具有意义和价值。
读书、影视、旅行这些事情很多人视其为纯粹的娱乐消遣,或者说是一种杀时间的方式,可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你足够用心,辅以思考,辅以归纳总结,移情于自己及自己周围人的故事,就会从中获得一种间接的体验,成为学习成长的途径,那么就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更是一种修炼。
很多人读一本书读完就完了,不去思考总结,过不了多久就忘了,好像没有什么收获。那如果我们带着“功利心”去读呢?读一本书要思考这本书和我有关系吗?作者都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什么?我学到的东西如何应用于我的生活?我是否可以尝试着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或者书评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果写,怎么写?就是这样,学会带着目标去读书,就会让自己获得利益和心智成长。
电影电视很多人视其为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可是如果仅仅是打发时间那就太可惜了。我们更应该通过电影电视来提高自己的悟性和移情能力,把自己带入角色,移情于自己及周围人的故事,通过思考来学习和成长。同样一部电影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思考,比如蒋雯丽主演的电影《立春》,有人觉得很没意思,旧时代的故事,画面不美,情节不吸引人。我却觉得《立春》非常有意思,它虽然是一部旧时代的电影,却可以从中提炼出超越时代的东西:理想与现实、世俗生活与成功、爱情与婚姻这些矛盾一直都存在在这个世界,从未改变。同读书一样,电影电视都是间接体验,普通人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聪明人会通过别人的经历学习。这样,虽然我们只有一生的时间,却可以拥有更多的生命体验。
很多人包括我因为工作性质等原因只有很少的假期,更有些人为了赚更多的钱成为工作奴,成为加班狗,外出旅行就显得更加珍贵。可是我看到多数人的旅行方式就是在微信朋友圈发一堆照片,旅行结束时除了照片和当地特产没有任何收获,这样的旅行也许会很快乐,会看到更大的世界,可是这种快乐是短暂的,这种记忆也会慢慢模糊直至忘却。旅行中仔细体验陌生的东西,接触多元的文化,接触不同的人,适应不同的环境,品尝特色美食,并仔细思考: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地区之间为什么会有不同?他们按什么方式生活?有什么习惯?他们靠什么赚钱?他们有怎样的价值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价值观?如果你思考了这些问题就会有多一些的收获。另外,在旅行中你一定看到过让你惊叹的事物,发生过触动你的故事,你可以写游记作为一种输出,把这些让你惊叹的事物和触动你的故事写进去。时间久了,也许你会忘记,但是翻开游记,每每想起一如初相遇。
其实不只是读书、影视和旅行,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带着“功利心”去收获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婚恋、职场处处都是学问。
恋爱可能成功可能失败、婚姻可能美满可能破裂,美好的生活固然能够获得幸福和满足,可是如果失败了呢?不能白白失败,要功利地想一想,要思考,要归纳总结为什么会这样?我从中学到了什么?我是否学会了理解、包容、体察和回应?我是否明白了以前不明白的道理?我是否可以不必带着怨恨生活?既然失去了,想到当初在爱里的成长,也会心怀感激。
在职场,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做工作量大又重复的工作,因为很显然做这样的工作费时费力,而不会有任何提高,这样机械性的工作当然没有技术性、创造性工作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更能实现自我。可是有没有可能从重复性工作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当然。带着功利心去做重复性工作,在重复性工作中通过学习一些技巧和一些新的知识来提高工作效率,让工作化繁为简。要知道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为了减少重复劳动,从重复性工作中创意地看到出口而形成的。
带着功利心,宋宋也从生活中收获不少。以前很讨厌党务工作,觉得既浪费时间又无聊。尤其是今年还让我当了党小组长和工会小组长,那么必然要在这方面花费更多的宝贵时间。可是后来我开始思考,做这些事我能从中获得什么?真的一点意义也没有吗?于是我开始认真对待党务工作,定期召集大家开学习讨论会,后来发现,因为要在大家发言结束后进行总结性发言,因而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因为要给大家的学习笔记写点评,因而锻炼了观察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这些都是我的收获,这些收获让这件事有了更多的意义。
也许有时我们需要一颗“功利心”,才能收获更多,才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更深入地在这个未知世界前行。这些看得到的进步会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更加可爱,学会与现实妥协而不忘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