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

《解码青春期》序言《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罗德尼”》11——13,共3页。

1.  “我们需要成为那种能帮助青少年最大限度实现他们潜能的成人,需要保护他们脆弱的天赋才华,需要为青少年的茁壮成长提供环境和空间。”

        目前自己所能做到的仅是理解与包容,力所能及范围内给予孩子们宽松的成长空间,然而于“帮助青少年最大限度实现他们潜能”是绝对没有底气的,诚如作者所说“做这件事需要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我并不具备。

2.  “我相信我能飞翔”,“不要停止相信”。

        这两句直刺到我,熟悉的绝望感漫卷而来。一方面并不怀疑自己有飞的能力或说潜能,可同时又知道自己很难飞翔。不是没有飞的欲望,可能是懒惰成性不愿为之付出努力,更可能的是害怕承担可能失败的风险而不去尝试(后来知道这在心理学中称“约拿情结”)。

        说到底还是内心的软弱。不做,可以骗自己我只是不想做,如果我做就可能……;可是做了却失败,那就不得不直面自己的愚笨自己的技不如人。失败本不可怕也不可耻,没有人是常胜将军。有人愈挫愈勇,有人则一蹶不振。这是勇敢与懦弱,积极与消极的区别。

          不飞久了,就忘记自己会飞,也不再有飞的渴望。在躺平中慢慢走向边缘。

    3.  “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罗德尼”

          首先我们需要做自己的“罗德尼”。近些年,渐渐学会与自己和解,不再痛恨自己无用,接纳自己的普通与平庸。没有勇气,不够上进,不通世故,不能务实,没关系!眼下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不苛责,而结果却未必糟糕。

          既然接纳自己的平庸,那就理当允许孩子不优秀。在不具备帮助孩子的能力之前,尽力做到不苛责不伤害,这样至少可以拥有融洽的母女关系,在互相陪伴互相温暖中滋养彼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