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李婷365日写作计划第79天的写作内容
鉴于本书太长,共有38章,分为四个部分。因此本次写作是基于《思考,快与慢》的第一部分--系统1,系统2
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讲述了系统1和系统2的运行规律,以此来解释日常生活的某些行为产生原因。
细节上是如何安排的?
首先讲述快思考,慢思考这两种思维模式,然后分析其运作原理,最后用系统1和系统2的运行机制来解释一些生活行为。
认识系统1,系统2
1.系统1是无意识、不费力的自主运行。系统2是有意识、要思考的自我控制。
2.系统1的诸多能力当中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这些能力与其他动物的本能一样。当接收一定训练后,能够作出熟练的回应,产生直觉。
3.将系统1描述成自主而初始的印象和感觉,这种印象和感觉是系统2中明确信念的主要来源,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抉择的主要依据。
4.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系统都对注意力有控制作用。系统1是产生无意识的控制,系统2是产生有意识的控制。
5.系统2的有意识控制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减弱,控制力就会减弱。
6.系统1不能解决问题时,就会激活系统2。
7.系统1和系统2的分工是非常高效的:代价最小,效果最好。
8.系统1的快思考模式,很容易产生偏见。
9.系统1才是主角,系统2是配角。
10.系统2需要深思熟虑做出选择,并可以处理“多重任务”,可以抑制系统1的习 惯性反应。
系统1只能察觉简单关系,擅于整合一件事的所有信息,不能快速处理“多重任务”。
与系统1,系统2相关的理论研究
1.最省力法则
如果达成同一个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人们往往会选择最简单的那一种。
根据系统1,2高效且代价最小的分工机制,我们可以解释“为何看不进大猩猩”现象,“又累又饿的保释官更可能否定保释申请”的现象。
2.任务转换困难
当多个任务进行频发转换时,由于记忆空间不足,时间紧迫,系统2的思考消耗能量等原因,使得任务的转换变得十分困难。
3.** 心流**
心流是一种将大脑注意力毫不费力地集中起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使人忘却时间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问题,他们对这种状态所带来的愉悦感的描述非常吸引人,米哈里称之为“最优体验”。
系统2处于“最优状态”时效率很高,并且基本不会耗费精力。但我们进入这种状态不太容易。当多数时候,系统2是处于懒惰思维和延迟满足的矛盾之间。是选择屈服于大脑的控制,懒惰下去;还是自己控制大脑,延迟满足。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烦恼的地方。
4.联想机制和启动效应
一瞬间会发生很多事。思维活动唤起一个看法不仅会引发另一个看法,它还会激发其他的看法,而这些看法还会让我们想到另外一些看法。此外,只有几个被激发出来的看法时有意识的的思维活动;多数联想思维都是无声的。
启动效应是说明我们在做出决策时有些行为是无意识的,这也是因为联想机制,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毕竟有些联想思维是无声的。
5.认知放松
系统1对当前任务更新后,认为进展顺利,不需要激活系统2来帮忙,就会更相信直觉,亲眼所见,导致记忆错觉。当处于认知紧张状态时,系统2需要对当前情况进行思考,会抑制系统1的直觉判断,进而不容易导致记忆错觉。
6.眼见为实
大脑会为联想记忆激发出来的各种想法创作连贯性,而忽略证据的数量和质量。这也是眼见为实的解释。也存在许多偏见。
7.习以为常
系统1对于偶然发生的事,会感到惊喜,当当多次经历后,就会习以为常。任何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更顺畅的事物都会使我们心生偏见。所以多次用相同的事刺激大脑,使其产生熟悉感,进而产生偏见。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熟悉感会使我们分不清真相和偏见。
9.光环效应
联想记忆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导致“确认偏误”的。喜欢一个人或事物,会连带喜欢与之相关的东西,这种联想记忆产生了光环效应。这是夸大了情感的一致性。
9.替代
系统2对于复杂的问题不能直接作出满意的答案,就会绕开这个问题而回答另一个问题。这就是说,目标问题和启发式问题形影不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