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跟眼前的苟且划一个隔离带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非常注重“仪”和“理”。

北京有好几个“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还有先农坛,好像都是用来做很无用的事。

比如先农坛,皇帝会在仲春亥日祭祀先农,以示对天地和谷神的尊重。

皇帝要营造一种以江山社稷为重的氛围。“江山社稷”里,“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皇帝去先农坛之前要饿三天。皇帝天天花天酒地,突然饿三天比我们难受多了。有的皇帝会喝点米汤,虔诚点的皇帝连米汤都不喝,敬事如仪。

皇帝的行为代表了一种范式。在万恶的旧社会,帝王哪怕表演,每年也要做这件事情。

不仅是先农坛,放眼全球文明,从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到基督教教堂,都在塑造仪式感。

去欧洲玩就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

当你身处教堂,不知不觉就会觉得人很卑微。

有位朋友说,别说教堂,哪怕五星级酒店就能让你不敢造次,立马意识到自己是文明人。

“仪”就是让你跟日常生活,跟眼前的苟且划出一个隔离带。

教堂是公共空间,教堂外的广场也是公共空间。教堂的流量很大,很多市镇中心会临着教堂。

与之相反,中国的庙宇离闹市很远,名山大川往往有名寺古刹。

中国很多系统性营造,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属于私人空间。

近代江南诞生资本主义萌芽,很多富商模仿皇家修建私人园林。苏州有很多拙政园、狮子林这样的私家园林。

园子最初不是为了对外,很大程度上带有主人的审美趣味。同一圈子的人时不时会聚在园子里。

静思园的创始人说他父亲以前在乡里做调解员。

过去邻里如果发生矛盾,官府不轻易介入。通常由德高望重的先生作为中介,拉着双方在饭桌或者茶桌上磨合调停。

某种程度上,公共性和私密性的交流方式成为东西方文化一个很重要的分野。

东方注重点对点的私密交流,会借助调解员或者媒婆这样的角色,调解撮合,让冲突的双方慢慢达成和解。

礼仪——人的仪式和氛围的营造缺一不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漂泊他乡,在孤独之时。勿忘,家是最温暖的港湾。
    拾玖00阅读 293评论 0 0
  • 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寒假,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爸妈,我终于,又踏上了这条让我魂牵梦萦,欲罢不能,惶惶失措,奋不顾身的离家...
    柯洛阅读 175评论 0 0
  • 夕阳落到了看不见的地方,在天边留下了一抹粉红的霞彩,一片未竣工的高楼充当了背景,好似落日下一群形销骨立的巨人。那些...
    枫林向晚阅读 1,419评论 0 0
  • 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兔子,她叫拉拉,她不爱,吃蔬菜,也不爱吃胡萝卜,别提胡萝卜了,胡萝卜就是他的天敌。拉拉的妈妈每天都...
    荣沛鋡阅读 1,443评论 1 0
  • 我守望她的第十年,和那日一样,下着茫茫大雪,我穿回了我的白衣道袍,背着我的出师之剑,自纯阳宫的山门前,缓缓的走到了...
    一剪微光阅读 516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