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吴国丞相、北海人孙劭去世。当初,吴国要设置丞相,众议都推举张昭,孙权说:“如今国家多事,职位高者,责任重,不是优待长者之道。”等到孙劭去世,百官又推举张昭。孙权说:“是我爱惜张昭吗?只是丞相事务繁多,而张昭性格刚烈,如果他的话我不听,我和他之间就容易生怨气,对他没有什么好处。”
六月,任命太常顾雍为丞相、平尚书事。顾雍为人,寡言少语,举止恰当,孙权曾经叹息说:“顾雍不爱说话,但出言一定一语中的。”在饮宴欢乐之际,左右担心酒后失态,而顾雍此时一定要求见,所以大家都不敢放开喝。孙权也说:“顾先生在座,让人快乐不起来。”对他的敬畏就是如此。顾雍刚刚领尚书事,封阳遂乡侯,拜侯之后回家,家人都不知道,后来听说,才大吃一惊。等到他做了丞相,所选用的文武将吏,都能各胜其任,没有一个是因他个人私心喜欢或厌恶的。他经常访求民间及政事所宜,都秘密汇报给孙权,如果孙权采用,就归功于孙权,不说是自己建议的;如果孙权不用,就秘而不宣。孙权由此更加敬重他。但是,在朝堂上会议的时候,辞色虽然恭顺,意见却很坚定。对军国大事,除非和孙权当面相见,必定一言不发。孙权经常派中书郎到顾雍家中就一些事情征询意见,如果顾雍赞同,认为可以施行的,他就和使者反复研究论证,还摆上酒食招待。如果他不赞成的,就正色改容,默然不言,也不招待。中书郎回去向孙权汇报,孙权就说:“顾公欢悦的,就是合适的;他不说话的,就是事情还没理顺,我再重新思考。”江边镇守的诸将,各欲立功自效,经常汇报军情,出击掩袭。孙权问顾雍的看法,顾雍说:“臣听说,兵法戒于小利,他们所汇报的这些战果,只是为了自己邀取功名,不是为了国家利益,陛下应该禁止他们,这些所谓胜仗,不足以耀我国威,也不足以损害敌人,不值一听。”孙权听从顾雍的意见。
华杉曰:
顾雍先生这等人,是一种中国文化原型人物,就是那种最有修养的人,而修养是在中国社会最令人尊重,最宝贵的品格,也是保护自己的护身符。在美国,最没修养的人也能选上总统;在中国,没有修养,就可能有“覆家之祸”,暨艳就是例子。司马光在此处先写暨艳,后写顾雍,两相对照,或许也有案例教学的深意吧!读史读到顾雍这样修养高洁的人,总是汗颜,感到自己“缺德”,缺什么德呢?就是缺修养!
顾雍经常访求民间及政事所宜,都秘密汇报给孙权,如果孙权采用,就归功于孙权,不说是自己建议的;如果孙权不用,就秘而不宣。这也是有原型的,一是《中庸》说舜:“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舜是大智慧!他事事喜欢询问他人意见,考察那些听起来很浅近的话,不好的,就隐的不宣,好的,就采纳宣扬,考察两个极端的相反意见,折中以施行。隐恶扬善,扬善好理解,为什么要隐恶呢?一方面,人家说得不对,你不用就是了,不要指出他不对,指出他不对,就打击了他贡献意见的积极性,下次你有事问他,他怕被批评,就不说话了;另一方面,不对的东西不要宣传,以免让人学坏,就像现在讲新闻报道不要渲染犯罪细节,因为会鼓动人效仿。
顾雍不是舜,不是君王,他不仅隐恶扬善,而且把善的功劳归之于孙权,而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贡献,这原型是《论语》里颜回的话,孔子让弟子们各言其志,颜回说他的志向是:“愿无伐善,无施劳。”伐,是夸耀;施,是表白。颜回的志向,就是自己做了什么好事,不要夸耀自己的善,不要突出自己的功劳。
“不骗人,不贪心,不夸大”,是我给华与华制定的核心价值观,对照顾雍,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顾雍的修养,也强有力的支持了他的工作,因为有这样的善行,他可以对吴王坚持原则,得到最大的发挥,一方面的克制,带来了另一方面的伸展,可以行道于天下,这不就是为人臣者最大的志向吗?
最后一条,对边境守将所谓“战功”的处理,又留下了一条智慧,后世总结为“不赏边功防黩武”,是白居易诗里的: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
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6、
利成郡士兵蔡方等造反,杀太守徐质,推举郡人唐咨为主。皇帝下诏,命屯骑校尉任福等将他们讨平。唐咨从海路逃入吴国,吴国任命他为将军。
7、
秋,七月,立皇子曹鉴为东武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