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人要认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才不致将原生家庭一些负面的元素带到新家庭去。
这是我从百度里面复制的一段。
原生家庭对你们的影响重吗?反正我觉得到现在所占的比例还是很重。
小时候并不懂事,没有太多的想法。小学的时候有个别同学偷偷带手机回来上学了,反正就是这个同学家里有钱;他家有电脑了,跟他玩的好,就周末去他家跟他一块打游戏;同学偷偷骑单车回来上学,能蹭着骑一会就很开心。其实那时候真的没多想。初中,慢慢开始懂得一些比较现实的事。上学时同学是有车接送的,吃早餐都比较丰富的。放假时候讨论的去哪里旅游。说着一些我没听过,也不敢想的事。至于高中,其实,对于高中,虽然我中途转到职校了(读了一学期,由于家庭的原因,老爸跟我说,早点出来工作吧。)虽说只读了一个学期的高中,但我本来是想收拾好心情认真读书的,弥补一下小学,初中时候幼稚的想法改变了现在的我。
小学因为自己怕英语不过关,而且学费昂贵,没敢跟家里说可以报考那年我们那边刚出来的重点学校。到了初中,最后一个学期,本来应该更加努力学习,但,因为跟我写纸条,讲电话,一直维持这样的一个女同学,在我以为我快要跟她一起了的时候,她跟我同桌一起了。偏偏还是同桌。所以那段时间没心思上课了。(早恋不应该。虽然这不算早恋。)高中的学习氛围,还有繁重的作业,大家都好认真在读书,我也在想下个学期要分科,2年后要准备高考的事,也想跟大家挤一挤那独木桥。初中到高中,一直都是中等水平吧。刚才说的,想好好读书,好想跟大家挤一挤那独木桥。现在每年到了高考的时候总会想起那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直都好想知道高考是什么感觉,憧憬大学生活。这永远都是我的遗憾。
职校生活也就是你们的高中生活。刚过来,这氛围跟高中完全是2个样。这边刚开学前几个星期,要么就是全班算上老师就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人头。(其他人都睡觉了)老师也叫过他们,可是他们根本不理老师。老师说了几次,自己讲自己的,也是讲给我们听吧。后来老师过来放下书本就坐下,也懒得讲课了。原来他们第一个学期已经是这样了。要么就睡觉,要么几个同学一起吵吵闹闹,根本就不理老,后来老师也懒得管了。1个多月,有位老师看着我跟班上有几个同学还有心学习,以前的成绩还算可以,叫上我们去学习小组,虽说不算学习到什么知识,但也算没有荒废了几年时间。
上面说了这么多关于读书时候的一些事情,只是想说或许家里有钱,有些事情就不一样了。小学如果不是爸妈要忙着赚钱,连那年可以报读重点学校的事情也不会不知道,然后跟我分析要不要尝试一下。初中不会让我们放学了让我们自己煮饭吃了午睡,然后上学。高中不会说没钱交学费了,让我早点读书出来帮补一下家里。
说这么多并不是想说我们家穷,其实我们家不算很穷,相比之下我们家比很多家庭应该还要好。毕竟,有房子住,有饭吃,有书读。至于为什么要拿读书出来说,是因为我觉得,读书,小时候,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挺大的。三岁定八十。如果我们读完高中,读了大学,有些事情或许就不一样。或者也像他们说的,反正成绩也一般般,读完高中,也是读一些不是名校的大学,浪费钱。或许吧。
但出来社会工作之后,我发现有好多事情都是注定的。像我们,刚出来工作可能就是做个服务员。有想法的,慢慢升职或者换个行业,甚至存个钱,做个什么小生意之类的。别人出来社会可能家里安排了单位,企业,甚至刚出来就给到资金创业。出来工作一些年头后,也接触社会久了,会发现,有些事情,任你再努力也是别人轻轻松松就能做到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是事实。就好比现在这社会,需要房子车子。车子别人刚满18岁家里就安排去考了车牌,车牌到手直接就开车上班了。我们辛辛苦苦工作,存钱,考车牌,存钱,买车。别人已经换了几辆车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别人孩子都已经上学了,而我们还是为着房子首期在忧愁。他们结婚了,生孩子了,再买一套房子或者别墅,我们连个首期零头都还不知道在哪里。并不是我说的夸张或者太过,的确这是我身边的事。同学家结婚了一套房子,生孩子了一套房子。18岁就开车上下班。我那时候还没有考驾照。他算是我关系不错的一同学。也不是不曾想融入他们的圈子,获得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从而提升自己。只是,不是一类人,真的很难去融入进去。他们说的话题,见识,根本跟自己相差太远,虽然偶然能搭上一两句,但再深入下去就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了。他们说着上个月去的日本是怎样的,现在是如何,上年美国那什么很漂亮,他老婆背着那包不错,你最近换了什么车…有些国家,名牌,我甚至没有听过。他们从小就去了很多的地方,成长的过程中见识到的东西,眼界,要比我开阔很多,在他们身边,会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他们不用为了家庭生计去忙前忙后,有很多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加上从小环境的影响,身边的人的影响,他们的想法,人脉,资源,各方面都比我优胜的太多了。但他们也并不是不努力的人。同学除了刚说的房子车子,他自己的日常消费,都是自己打工,开店赚的钱,没有叫家里要钱。他也是一个比较省的二代,这个省,是该花侧花,不该用的,也不会浪费。刚开始也是去厂里上班,一上班就是个几年,而且工资还不高。下雨天冬天开个小车回去上班,被同事说两三千块钱能开个这么好的车上班?所以他也很少开小车上班。开店也自己一早起来亲自去拿货,搬货。没有像那些只是那个钱出来,站旁边什么都不做的二代一样。最怕比你优秀的人更加努力。但真的,任我们这样,再努力,也很难达到他们这样的一个层次。不是说不可能,只是,很难。而且,有机遇,你要捉得紧,还不能失败。或者你说在现在这个时代,有什么不可能的。是的,成功的人很多,但这真的是小部分人。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着百分之八十的人的财富。或许你们说努力,上进,总有一天会成功的。会吧。但我觉得,雪糕还是小时候比较好吃,60岁到游乐园的心情已经不一样了。80岁成功了,是,这辈子终于成功了,但感觉已经不一样了。并不是说现在觉得没希望就不努力了。我说的太消极了。其实我一直还是对自己有信心的,不管做什么事情。但心地里头还是自卑。因为从小家里穷,很多时候心里头并没有底气。开个店,怎么做,跟谁做,想法有了,人脉有了,我有信心做好,我肯定能做好!想过万一亏了呢,亏了,我还年轻,能还得起!但总想到亏了还好,负债的话,家里头有什么事,又会雪上加霜。这就是又自信却又自卑的我。或许你会说想太多。但由不得我不去想。我不想我同学开店亏就亏。开店了就老爸马上安排单位的订单,朋友订单,各种资源,同学自己身边的朋友,同事。人脉关系就不一样。我家里电视坏了我要分期买,家里冰箱坏了,要买,家具旧了,要买。说这些,其实并不是说只有我一个人在工作,在为这个家付出,只是想说原生家庭不一样的话,子女出来社会后的一些对比。
虽说是这样,但我还是很感谢我爸妈。让我有书可以读,任由我做自己喜欢的事。也是因为提早出来工作,让我懂得了很多事情,感受了很多。一直以来靠自己自给自足的感觉很好。虽然原生家庭对我们影响很大,但人总得靠自己努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无需过分比较,毕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换个家庭,也未必就如你你想像那样美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做好自己,我们原生家庭改变不了,就尽力给我们下一代一个美好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