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博物》上看到关于李舜臣的介绍,今天下午终于宅在家把《鸣梁海战》看完了。
也许所有的历史都大同小异。所有的国家在遭遇生死关头时,都有陷害忠良排除异己的坏人,也有置生死于度外一心为国的忠臣。李舜臣就是这样的忠臣,尽管他在带领朝鲜海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敌人的枪炮奈何他不得,他却被党争之徒陷害得深陷囹圄,最后只成为陆军之一小兵。若不是日本大举侵犯,他临危受难,恐怕这一生也以蝼蚁收场了。
电影让我记住了崔民殖的名字。
他演绎的李舜臣带着浓郁的悲情色彩。他深受朝廷其他官员排挤,部下也因连连败仗失去了信心,镜头里的他,眼神是那么的忧郁,当他决定牺牲自己来唤醒民众与将士们的勇气跪在母亲的灵位前时,那一刻他是柔软的,但他早已不是母亲庇佑着的孩子,现在他的祖国母亲需要他的庇佑,他必须果敢,必须扛起所有的一切。所以他忍痛砍下了逃兵的头,所以他背水一战,烧毁了将士们的营房。那一刻,他的眼神多了坚定,如果恐惧是因为你们不够勇敢,那么就让我用生命来唤醒你们勇气的觉醒。
也的确如此。最后的最后,岸边观战的民众遥遥叩拜,当他深陷旋涡时民众们的船将他用力拉了出来。尽管这一情节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不太合理和现实,但电影艺术应该允许这样的渲染,他是旗帜,那被炮火烧毁的残破的招摇旗在风中飘扬的时候,十二艘战船终于紧紧团结在一起,只有心的觉醒,才能创造如此以少胜多的奇迹。
但我最爱的不是他一船当先的勇敢,而是胜利以后他伸出手指夹了一块芋头,说:还能吃东西的感觉真好。那时他不再是江山社稷一肩扛的大将,他就像是平常人家的老父亲,因为吃到好吃的东西而露出笑颜,而正是这份柔软唤出了人们心中最坚定的愿望:能活着,陪着家人,吃喜爱的美食,那是最好的生活。我可以冲锋陷阵不要自己的生命,但活着真好,不是吗?
最爱的不是他在对战中勇敢坚定的眼神,而是打赢了以后,他望着日本船队撤退说:这样的深仇大恨,可如何是好?他的目光变得悲天悯人,他本不想做意气奋发的胜利者,最大的胜利是止戈。
电影毕竟是艺术,不是历史本身。于是在当当找这类的书,但谁又能说,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历史,没有经过艺术呢?
李舜臣,让我记住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