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为人师者戒
我常带女儿在小区里打陀螺,还手把手教会了好多孩子,自认为是个打陀螺高手。一天傍晚,我们又在小区里打陀螺,单位的Z主任见到了,在一旁羡慕不已,啧啧称奇。我见他童心未泯,就让他试试,他连说不会。我说没关系,一教就会。于是我从发陀螺到打陀螺,仔细地演示和讲解一遍。显然,他的兴趣被我调动起来了,他接过陀螺,缠好鞭子,蹲下身跃跃欲试。然而他却将陀螺平放在地上,未按我教的竖着用手扶好。我一看就认定他是个外行,忙纠正他不能倒着放,那样发不起来。他按我说的摆弄了一下,似感觉不对,又平放回去。我欲再纠正他时,突然,只见他将鞭子猛地向空中一抽,陀螺一下旋离原地,再定睛一看,好家伙,它已稳稳地飞转开来。
后来一问才知道,他小时候不但玩陀螺,还会做陀螺,虽然一晃三十多年没摸过了,可一玩起来还是那么上手。他说他们小时候就是将陀螺平放着发的,这样既免了用手扶,而且爆发力强,陀螺转得又快又稳。我从没见过这种发法,自然认为他的方法不对,还为此做了一回“好为人师”,真是羞愧不已。
我由此还想起十多年前的一件事。我陪一个同事相亲,对方女孩子来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楚楚动人,清纯可受。她是护士,似与我的同事谈得投缘,渐渐地话就多了,介绍了许多深奥的医学专业知识甚至医院“内幕”。见面之后,我本以为我的同事看上她了,谁知他竟说没看上,理由是:“我只向她请教了一个小小的问题,她就迸出一大堆的专业术语,还说个没完没了,完全不顾及我是否愿意听,是否听得懂。跟这样的女孩子在一起,我怕今后没有我说话的份。”
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几乎是一些人的通病。《西游记》中孙悟空、八戒和沙僧在天竺国各收了一个徒弟,结果卖弄本领,令妖精盗了他们的兵器。广目天王批评孙悟空说:“那厢因你欲为人师,所以惹出这一窝狮子来也。”北宋大文豪苏轼在宰相王安石府上看到一首《咏菊诗》,认为其中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不妥,菊花耐寒抗风,怎么会被吹落?于是提笔写下:“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苏轼到黄州,看见大风中的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才想起当年自己续的诗句是错的。
我在某行业内刊上偶尔发发小稿,时间久了,就自认为是个“作家”。负责内刊秘书处工作的原是一位大姐,后来没干了,新来一位年轻姑娘。我以为她只是一个搞文秘的,刚开始总是小Y小Y的称呼,还经常对她提些所谓的意见建议。有一次,看到有人在工作群里推荐一本书,作者竟是小Y,再看书中关于作者的介绍,她竟已有不少文学成果。我大为惊讶,论“资历”,她可称我的老师了,而我竟巴巴给人家上课呢。
我们常说屁股决定脑袋,有的人,只要坐在哪个位置上,就成了哪方面的“专家”,大会小会上不提几点意见,似乎有失他的身份。还有的人工作能力超强,自己做事专业细致,对同事也“严格要求”,明明别人的工作跟自己都不沾边,也忍不住常常“指点”。俗话说,“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越是成熟的麦穗,头弯得越低”。真正沉稳有才的人,是不急于露才扬己的,倒是半瓶子醋的人,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其结果要么贻笑大方,要么误人误己。
但是,不也说“诲人不倦”吗?“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的本意并非说为人师不好,而关键在一个“好”字。究其本质,它体现的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自我炫耀与卖弄,是一种不智慧,不稳重。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认真负责,乐于助人,实则是不懂得人,不尊重人,强加于人。
清朝学者钱大昕指出:“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清朝)之好为师也以利。”那么,当下如我辈好为人师是为了什么呢?只怕名也有,利也有。而动辄好为人师者,真能名利俱得吗?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