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竹
只知道余秋雨作家,也知道他的作品非常收欢迎,可我就是没有读过他的书,也许是现在的书太多,也或许以前与余秋雨老师还没到缘分。
书友强烈推荐,我在微信读书上也收藏了一本《借我一生》,闲时翻阅,万没想到,仅仅几页就强烈地吸引了我,于是,下单买了一套,外加一本,总共5本,过足余秋雨老师的瘾。
在读到64页时,我深深地感叹,原来余秋雨老师那么小就读了那么多名著,甚至有很多本书直到现在我都没有读过,虽在写作上有点成绩,但不能写出经典之作是必然的,因为的确没读过那些书,没有输入哪来的经典输出。
杨绛在一篇《读书苦乐》里说:
“读书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入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就高明,和他对质。
不问我们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属于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
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
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听斯多葛派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