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看《少年的你》,整部影片被乌云和大雨笼罩,基调阴暗晦涩。如同电影本身所要表达的故事,潮湿,压抑,却无能为力。
两个溺水的人紧紧抱在一起,希望互相拯救,却不过是越陷越深。生活从来不曾善待过谁,在每一个你以为已经跌落谷底的时刻,仍给你带来更绝望的处境。
没有体会过那种无能为力的人不会懂陈念的忍耐,没有经历过孤苦无依的人不会明白小北的处境。就如同,没有遭受过人情冷暖,就不明白为什么面对这样一部校园霸凌的影片,会有成年人情不自抑从开头哭到结束。
其实,霸凌又何止会发生在校园呢?社会,工作,甚至家庭,都是孕育这种病态的沃土。只不过成年人懂得伪装与分寸,而少年的恶意表现地更赤裸直接。
魏莱,一个家境良优渥,成绩前列,面容姣好的女孩子,为什么会成为校园霸凌的加害者呢?她强权的父亲,冷漠自私的母亲,在她的成长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她的家庭教育灌输给她利益至上,价值至上的观点,所以她会说出“好人要跟好人一起玩”,“她死了倒好,还能给她母亲带来20万,她工作了能挣这么多吗?”这样的话,并且认为一切理所当然。
这世上最大的恶,就是施暴者认识不到自己的恶。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甚至是伟大的。如同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清洗,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件错误的事。反而觉得对于名声不好的犹太人的制裁,是出于对全人类的关心与维护。
魏莱下跪,是求陈念不要报警导致她再复读。对于自己的暴行,却不过一句“大家都玩过火了”而已。她觉得,“我帮你删了视频,你答应不报警”,“你的成绩很好,我们可以做朋友”。在她看来,一切都是可以用钱来衡量,用利益交换来解决的。
作恶者从来不觉得自己是恶的。即便成年后意识得到,也觉得不过是“一时冲动,无心之言,开玩笑的”而已。却从来不会有人想到,自己当初的“一时冲动,无心之言,开玩笑的”举动会给别人的一生带来怎样的阴影。
就像魏莱,直到死,她都没觉得自己做的是错的,也从未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究竟是别人怎样的噩梦。
我曾见过一个人在背后恶意攻击别人,导致受害者精神恍惚抑郁后理所应当地说“我也是听别人说的呀”,一脸纯真与无辜。也曾体会过一个人被一群人孤立,而另一群人漠视的孤独无助的境地。
劝告者通常会说世界很大,不要把自己局限于眼前的挫折。可是一个人连身边的牢笼都无法逃出,拿什么去装世界呢?
无意识的恶意就像不受束缚的猛兽,横冲直撞却毫无情感。而群体的冷漠更会给这样的行为加上一层保护层,“别人也是这样做的”如同一个万能的借口,掩盖掉所有的恶毒与丑陋。
那么,谁才是始作俑者呢?
魏莱吗?作为校园暴力的施行者,却没人告诉她究竟是哪里做错了。她的母亲没有为她的死流一滴泪,却在她父亲转身离开时崩溃大哭。她这一生,又何尝不是个悲剧呢?
魏莱的父母吗?那么他们的冷漠与自私,他们的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又是谁灌输的呢?
加害三人组的罗婷,她的残暴从何而来?酒鬼父亲的毒打吗?酒鬼父亲为什么爱喝酒,他的家庭又给他什么样的教育呢?
胆小懦弱,向加害者靠拢来换取自身安全的许渺,她的软弱与两面三刀来自于哪里呢?她的懦弱的母亲?那么她母亲的无能又来自何方?
为什么会有裸贷公司的存在?是谁制造了这样的市场?
小混混为什么变成了混混?是谁的责任?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得到足够关爱的人会主动作出反社会的举动,正如同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被生活逼到绝路上的人会拿爱心来对待这个世界一样。
教育的缺失、社会的断层不仅仅体现在这一代身上,而是一项长期忽视的某个环节,在某一天爆发了毁灭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