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提到了孩子们的需求都是合理的,这些需求都应该得到尊重。这篇文章就来说一下:
为什么需求都是合理的?我们为什么应该要去尽量满足需求?如何做到尊重并满足需求?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一个初中的小姑娘,正值青春年华,十分爱美,平常经常要求妈妈给她买些漂亮的衣服鞋子,这次她希望妈妈给他买一双白色的帆布鞋,而妈妈觉得她已经有类似的鞋子,只不过不是她想要的颜色,认为没有必要,而且因为这双鞋有点贵,非常担心这样子会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于是拒绝给她买鞋子。
妈妈跟我聊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同时提到了,她自己十分想要买一个房子,因为想住商品房,做卫生方便,生活也方便。而她的丈夫则十分希望换一辆自动挡新车,安全系数和方便性都更高。
这个故事当中非常有意思的是,妈妈和爸爸觉得小姑娘买鞋的要求非常不合理,大发雷霆,妈妈觉得爸爸要买车的要求不合理,尽力阻止,而爸爸觉得妈妈要买房子的要求不着急,希望先买车子以后再解决房子问题。
这三个人到底谁的需求是对的呢?
实际上,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的需求是对的,所以这件事情并没有对错之分,因为它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标准实际上在每个人的心中,且不说放之四海皆准,即使是一个人自己的标准,也都会在不同的时间情景下发生变化。
那为什么说这些需求都是合理的呢?
我们先来说一下每个人性格的形成过程。
性格完全是后天形成的,可以说每对父母都是孩子性格的塑造师。人的性格通过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知,有了体验和情绪的发生,这样的体验和情绪的驱动之下,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行动之后会得到的外部世界的反馈,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和情绪,从而产生下一次的决策和行动。经过长期n个轮次之后,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模式。很稳定的模式就会内化为性格。
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决策并行动,而这些决策是怎么做出来呢,实际上每个人在每一个细小的事情上做的决策都是在当时的那个情境,当时的认知之下,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
你看到的每一个需求都是孩子经过判断之后,在当时当地的情境和认知之下做出的最有利的决定。因此,站在孩子自己的角度,所有需求都是合理的。
因此在开篇的第一个案例中,爸爸妈妈和女儿都作出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并提出相应的需求,在这些决定之下,他们会感到最为安全,最能达到内心的宁静,因为这些需求可以填补内心的窟窿。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去满足这些需求呢?
因为前面阐述的所有的需求都是合理的,因此,只要不涉及安全问题,对别人没有实质性的伤害,都应该尽力的去满足。
如果能够透过行为看到最根本的需求,直接去满足这个需求,那么就能一击即中,擒贼先擒王一样,直接结束战斗。
举个例子,我家姐弟俩经常要打架,准确的说,姐姐要欺负弟弟,有时明着来,被制止后就暗着来,比如走过去假装不小心踩了弟弟一脚这种。所以家里画面经常这样:
刚开始我傻傻的去制止姐姐,结果发现她转移到地下了。烦恼之余,我发现我们对她好一点的时候,女儿就表现出特别爱弟弟的样子,我恍然大悟,原来她不是和弟弟有过节,而是怪我们不够爱她了。后来我就号召全家对姐姐多一些关注和爱,欺负问题基本上迎刃而解。所以这个爱的需求被看见并满足后,就没有一些周边的小动作和需求出现了。
后来她和弟弟再有纷争,我直接就和姐姐说“那打一顿吧”,姐姐立马觉得我一点不偏心,反而更爱弟弟,有时真是为自己的机智点赞:D
那你可能会说,我还不能一下子看到最根本的需求。
我想说,如果不能去满足根本的需求,那不如先从满足表面的需求开始。
孩子的要求都很简单,比如说玩个游戏,或者是买一个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或者吃点垃圾食品。
满足他们不会出什么大事儿,天塌不下来的,但好处是我们满足了他们的这些需求,就获得了一次对话的机会。
你有机会问问他吃了这些东西玩的这些游戏,他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她很着迷于这些?当你一边看着他吃垃圾食品的时候,你可能也可以顺道的在她心情好的时候说一说小的时候你也喜欢吃垃圾食品,但是垃圾食品确实有一些危害。只有孩子被满足的时候,他才有心情听你的唠叨。
如果孩子喜欢玩游戏,你不如痛痛快快的陪他玩儿,并且在他得胜的时候,为他喝彩。我孩子喜欢看一些肥皂剧,你不如跟他一起看几集,和他探讨一下对里面的人物的看法,和他同仇敌忾一下剧情当中讨厌的人。这样做孩子才会觉得你和他是一边的。
我们应该用一个闺蜜,蓝颜,好基友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支持他们的每一个需求,他们笑的时候陪他们笑,想哭的时候陪他们哭,我们才有可能得到影响他们的机会。
可能很多的父母担心玩游戏会上瘾,看肥皂剧没有意义,影响学习,因此,当孩子喜欢这些东西的时候,兴高采烈的时候,通常都会被泼一盆冷水:“作业写了吗?”(是不是有如何把天聊死的即视感?)
简单的总结就是孩子高兴的时候,父母焦虑,孩子不高兴的时候,父母还是焦虑。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呢,觉得他以后有心里话,是愿意跟你说,还是藏着呢?
满足孩子的需求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让他们终身受益。
那就是他们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支持,父母就是这个外部世界的缩影,孩子不断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他对这个外部世界就会有一个假设,外部世界是友善的,而他自己也会做出友善的回应,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当他经常发出友善的信号,同样的也容易收获友善的回应。
那你可能会说,如果我都满足她的这些需求,会不会养成什么不良的习惯?
总体而言,我还是想说,需求都是合理的,人的一生可能都会在追求各种需求的满足。如果在家里,他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他就会被激发出更强的需求,并找其他机会或者咱去外面找机会满足需求。想一想,你特别想买一个难看又贵的名牌包,老公死活不让,你是会特别感谢老公拦着你,还是心里一直惦记着,下回找机会买了?
实际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孩子在报考大学时主动报考离家远的地方,那就是他在家中的自由和自己说了算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离家出走也是类似的情况。
至于不良的习惯,实际上孩子因为感受到你的支持,会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所以总体而言是不需要担心的,有很多时候不良习惯的不良两个字是我们定义出来的。
比如一周洗一次澡,可能你觉得不是好习惯,一周洗14次,你也觉得不是好习惯,只有刚刚好一周7次,才能被你定义为好习惯,多一次少一次,你的内心可能都好难受:)
孩子的需要是否可以驳回?
答案当然是yes。温和而坚定的拒绝,要点在于温和。
一定要允许孩子有不高兴甚至愤怒的情绪。沟通时候一定是尊重的状态,具体而言:
1)经得起推敲的驳回的理由而不是借口。
驳回需要有理有据,你有理有据到什么程度呢?要像能说服老板一样去说服孩子。第一,今天这种情况驳回了,区分了可以被支持和驳回的界限,下一次出现应该得到支持的情况时,不能再找一个其他理由来驳回。第二,父母自己的行为也要能满足这个标准。
举个例子,今天孩子看上的衣服要花500块,你告诉孩子说太贵了,不能买。过几天还是看到一件只有300块钱的衣服,你还是不让买,找了另外一个理由,说这件衣服穿不了几次,性价比太低。但是你自己看上了一件一千块钱的衣服,你刷微信就把它买下来了。那你的信用评级在孩子那就要降低了,他会觉得你标准不稳定,而且光会要求别人。
2)不耍父母权威,一副我是对,你是错的样子。
记得前两个月我问女儿:妈妈最近表现还不错吧?女儿说:不错。我说为什么呢?她说:你不像以前那样总是觉得自己比小孩厉害了。
总结一下:放下心中的对与错,好与坏,高效与浪费,无条件的去支持孩子需求的满足,还他们心中一个充满善意的外部世界。
感谢您的时间来阅读本文,欢迎转发,打赏和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