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基本是个日系读者……
1.《世纪旅人》安德烈斯·纽曼
漫游堡的浪漫和异常。其实是欧洲小说,大量刻画19世纪沙龙里的对话。只构造这些谈话就要费一番辛苦。他们有这么多的可以聊,时代的文学、历史、战争、政治,那时人们所关心的,纽曼好像全都知道,还要为这些人物安排互相佐证或对立的观点论据,好让书里的沙龙继续。
大段的对谈好像背景音,让人更在意沙龙女主人的镜中影像和沏茶时手指的可爱细节——读者的心思所在和主人公一样。书里飘着雪花、咖啡味和小提琴声。隐隐出现的恐怖是草蛇灰线,穿过几百页,最后变成让人回味的东西。
拉美大陆真是人类文学的宝贵矿藏,“波哥大三十九”,当这个新生代的文学团体对国内还有些神秘时,纽曼的故事已经离开了拉美,好像略萨那一代的事已经做完,可以前往寻求更为迷人的书写。
2.《雨》黄锦树
在马来西亚的胶林里浸泡出的华文写作。写过的雨收录一起——东南亚热带的暴雨从头到尾下个不停,几乎把所有的感官封住——水汽弥漫好像结在身上,视野被密集的雨线打成一片白色,耳朵是瀑布一样哗哗的水声。只有未被遮挡的嗅觉更加活跃,于是读者闻到油漆一样粘稠的腐烂和潮湿。
写胶林中的童年、欢爱与死亡。几篇随笔一样的习作好像是不经意间写成的魔幻现实,上一篇里A活着,B死去,在下一篇里正好相反,神秘的鱼形舟也出现在不同地方。写马共、屠杀这些沉重主题的同时藏着一些青春遗憾的东西。
想到汉语在南洋沿着另一条路自顾自发展,现在两边互相看过去一定充满了有趣——南洋的华语文学就像张悬的歌词,“身上披覆了预言而浑然不知”。也想去看香港、台湾的华文写作了,后浪出版的这一套都值得期待。
3.《外天楼》石黑正数
年度top5。漫画。单元的推理构成大的谜题。
前半部分每章可以看成独立的推理,有各自的风格和新奇诡计,情节的反转、对本格的戏仿让人大笑(下井先生的lifestyle是什么清奇的脑洞)。着随章节的继续案件可以成环,惊叹石黑正数设了这样大的一个布局时,剧情像雪浪一般涌向外天楼的C404室。
短小的篇幅承载很多思考,诡异的画风和对人造生命及机器人伦理的讨论让气氛变得阴沉,在最后两章收获了上半年最震撼的体验。
从创作的目的看,推理作品可能是读者最能从中收获到震撼的一种题材,不过对我还是一个基本空白的领域。可能以后会去看吧。
4.《狗心》布尔加科夫
年度top5。第一篇《不祥的蛋》,故事和描写都太抓人了,前面对解剖青蛙的刻画简直抓住理科生的胃:
“它的云母般透明的内脏从血淋淋的腹腔中拉了出来……”
“显然,在青蛙的肠系膜上有非常有趣的东西,只见鲜活的红血球好似江河中的流水,顺着血管奔流。”
残忍可爱,看的时候想象自己的肠系膜上也有鱼群一样奔流冲撞的红血球,《狗心》一篇也有对手术台场景长达六页的描写,从小瓶中取出的垂体用细绳拴住还在晃动......写显微镜下的彩色涡形光,把神秘感变成有色彩的东西。
好奇布尔加科夫掌握了这么多界门纲目的奇异知识,又把解剖场景写的如此精彩,就去百度,查到布尔加科夫就读于基辅大学医学系,难怪。我想学医的人每天看到鲜血和白布,看到白布上的鲜血格外刺眼,大概会对色彩多一份敏感,写出的颜色也更鲜活。感觉布尔加科夫是有一个调色盘的,但是有太多红色了,后来就单单拿出来,写成了《大师与玛格丽特》。
5.《智利之夜》波拉尼奥
年度top5。波拉尼奥一如既往的致命——迷人的文字肆意地生成,和《护身符》相比更加密不透风(同样是从始至终的呓语,《护身符》不断地回到大学事件,而《智利之夜》把几个故事一字排开),很难发现故事之间的那些粘扣——每隔一段时间我要折返回去,我想看波拉尼奥是怎样从故事A写到故事B的。
你以为他冷静:“您是否识别出明亮的场景,历史的回旋,一个使人着迷的椭圆形?”
但他会跳起来猛击你一拳:“那么布拉卡兹呢?那是一场食人宴的邀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尝尝布拉卡兹的心脏!”
以及在130多页开始的波拉尼奥坐标一样的事件,仿佛此前5万字的呓语在蔓延很久之后突然想起了主题,于是叙事从任何方向走向1973年智利的那场政变。
6.《箱男》安部公房
玩心很重的一本书,想起《克罗诺皮奥与珐玛的故事》,阅读体验称得上惊喜。安部公房和大江同样受存在主义的影响,非常的“不日本”,没有物哀没有侘寂。脑洞可以下饭,以及有大量过于有趣的比喻,充满了挑逗性:
“腿弯里的肉嫩白嫩白的,就像双壳贝张开时的那种肉色。”
“扔在白大褂上的小巧的黑色内衣,活像一只死掉的蜘蛛,瘫软无力地伸着腿儿。”
贝壳草那一节,看完后喔地惊叹——写人嗅到贝壳草会做梦,梦里变成鱼再也醒不过来,结尾却说暴风雨后沙滩上的那些鱼中肯定有闻了贝壳草而昏睡的倒霉鬼——是不知庄周之梦鱼了!原来书不只要写箱男:人成为鱼也好,钻入纸箱也好,窥视狂、信息获取狂热病也好,种种都市病症的群像。
先看的这一本过于惊艳,后来看《砂女》和《密会》就有点失望。安部能把很多好玩的想法放进200页的小册子,但就是不肯好好地讲一个故事……
7.《忧国》三岛由纪夫
年度top5。用了两个星期才看完。从头至尾的修辞密集型写作,文字绚丽至极,翻译也极佳,每一页都是值得停留很久的醉人体验。三岛是修辞狂魔,一段描写印象深刻:
“在整整齐齐穿着的丝绸便装前襟的底摆下,丽子感到一股可以融化冰雪的热潮,正湿润着那块果肉。”
后来用五页描写剖腹,反反复复地看,看到心惊肉跳,小肠平滑肌都在微颤。
篇目选的也好,能看到三岛从“鲜花美酒美少年”到一个尚武士道而殉国的激进形象的转变。《拉迪盖之死》多让人唏嘘,三岛一定羡慕拉迪盖能为了纯粹的艺术而死——艺术家的死是上天的罪行——可自己必须背上别的目的。
对三岛其实心情复杂,中篇有的很不喜欢,短篇也不是每篇都好,但这本的四篇全部精彩。
8.《梦之浮桥》谷崎润一郎
年度top5。谷崎和川端二选一的话,还是要选谷崎。推翻我对日本文学印象的一本书:知道日本文学优美,可没想到是这么美。如果说三岛的美是醉人的,那么从谷崎的小说中透出的是一种慎人的美。第一篇《刈芦》,对沿河和沙洲上植物的描写不尽繁复,像用纤细的针织华丽的布。
写夜景,写到河面上的灯火渡船,贵族世家昔日宅邸中传出的和歌、胡琴和三味线,月色下的灯红酒绿曼舞笙歌。翻页时纸面浮起和古诗相一致的旧的美感,张灵的高楼明月清歌夜,杜牧的夜泊秦淮近酒家。
“他从容不迫地唱起了《小督》。”小督——多好听的名字!
《梦之浮桥》平静、残忍又悲伤,谷崎可能是个变态,不过看完我也差不多了。看的时候受美的震撼夺去了全部思考,再难以注意到谷崎游走其中的危险伦理,可能是恶魔派吧。
9.《古都》川端康成
我喜欢用“好看”来形容川端康成的书,因为实际的阅读体验像一些抓不住的词汇,渗过小说的细部流失殆尽。《古都》几乎完全由细部组成,阅读体验也因而变得纤细,一旦停下来思考看了什么,就发现自己只能记起故事的梗概。或者说川端的小说需要靠阅读的惯性来获得体验。
看的时候觉得结构整齐,京都好像打开一张画轴出现在眼前。写到各种节日祭(又看了一遍才发现故事跨过四个季节!),但名字都忘了,看别人的书评,诶,原来叫XX祭吗。没有结尾,好像只有让叙事戛然而止读者才会忘记故事而记住京都。但我其实连京都也没有记住,只记得一位老人缓缓打开画轴时的目光明澈。
因为看过吴清源的回忆录,再看《名人》就很有意思。是秀哉名人的隐退赛呀,岩本薰六段、前田陈尔五段,一些人物还记得。这篇的结构好玩,因为棋子有顺序,这一章里下了白130,下一章可能就写黑59。所以《古都》里没有注意到的现在也能发现了,叙事的调整、章节的摆放,不知道川端是怎么写得这么自然。
两篇分别写于后期和中期,应该去看川端康成中后期的书,《山音》可能会很好看。
10.《大江健三郎精品集》
想看《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四处借不到,后来找到这一本,翻开目录非常开心,是获诺奖两个中篇的合集,属实精品集。出乎意料的是大江的胆量,直视生活中令人羞耻的细节并加以描述,比如《万延元年》里一段传奇的死在故事中被反复地提起,魔幻感贯穿始终:
“我唯一的朋友把脑袋涂成红色屁股里插一根黄瓜赤裸裸自缢身亡。”(变换方式地反复提起,类似《水死》里“父亲带着红皮箱乘坐舢板而水死于洪流之中”)
把诡异的情节写的复杂,看完后(毫无理由地)想到略萨。不过这两篇叙事流畅,合上书神清气爽,留下的印象是北方四国的森林带着一种史诗庄严的意味。生活中的大江可爱,作品绕不开家族历史和自己智力缺陷的孩子,但就是不承认自己写的是私小说。
批评太宰治:他写的是私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