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生吴谢宇涉嫌弑母案,有了新的进展。2019年12月26日下午,福州中院已受理吴谢宇案,法院将按照法定程序开庭审理。纵观整个案件,从2016年2月14号在出租房内发现谢天琴的尸体,到2019年4月21日,吴谢宇在重庆江北机场被抓获。中间经历多少人对他的猜疑和讨论。
但在一开始案情刚刚披露时,许多媒体面对这一类犯罪新闻却违背了新闻媒体的道德规范,呈现失衡状态。财新网、新京报、搜狐新闻和中国新闻周刊等多家媒体纷纷跟进新闻,“北大高材生弑母”“爱上一位性工作者”“骗钱144万”“性欲很强,拍摄大量性爱视频”“家族的精神病史”等一系列令人咋舌的内幕被爆料出来,令公众一片哗然。在报道这个犯罪新闻时,媒体们已经失去了这个案件的焦点。
根据《报纸的良知》中的定义,对犯罪案件模糊焦点或者披露详细的犯罪过程,媒体人总有这样的三种借口:这类新闻在商业上有利可图; 公众有权得到他们想知道的信息; 报纸要准确记录了事实。首先报道上就已经是失职了。
这是新京报的报道,首先这并不是在情人节发生的案件,而是在情人节警察赶到出租房的时候发现受害者谢天琴的尸体;其次谢天琴的儿子谢天宇是重大嫌疑人而非罪犯,新京报预设立场,“弑母”二字已经把吴谢宇定性为案件的罪犯,没有经过法院的审判。你要说一个新媒体报社没有法律顾问审查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么私自为案件定性是因为能够引起受众的兴趣,从而获得商业利益。更不用说体反复强调吴谢宇身上的“大学生”“精英”“名校”等标签,受众的注意力无形中被引导到对学生群体、高校的批判上,社交网站上“北大弑母”登上热搜榜就是例证。反智主义者大肆利用事件,抹黑北大,抹黑高知分子,抹黑中国教育制度,事态开始失态。新京报臭名昭著已久,还有许多媒体,包括搜狐新闻的《何以“弑母”:北大嫌犯消失半年间的隐秘细节》在无意识中将案件定性,追问嫌犯何以弑母,暗示受众吴某就是罪犯。新京报深度报道部公众号“剥洋葱 people”的《意外疑凶:北大弑母嫌犯吴谢宇素描》将吴某作案手段详细描述出来,甚至包括吴某如何包裹尸体,在字里行间默认他就是凶手。《中国新闻周刊》杂志发布的特稿《“弑母”嫌疑背后的完美少年》也着重强调了吴谢宇从小到大在旁人眼中都是“完美少年”。试图用一篇报道分析出这个完美的少年为何会如此灭绝人性。
这已经让公众的注意力偏移了。难道读者们真正想要了解的是吴谢宇是否性欲很强吗?还有用什么技巧可以骗过亲戚和周围人长达半年之久的吗?媒体们把这些娱乐化的事实报道出来,根本不是为了公众的利益,而是为了收取商业价值,博得眼球。为了商业效果,而它的商业价值和对公众的吸引力完全依靠人类的动物本性,这些动物本性并不能给人带来什么荣耀。在这样的案例中,报纸利用了我们的缺点:他们利用我们天性中的卑劣牟利同时又因此而蔑视我们。
其实吴谢宇案是一件很特殊的犯罪案件,披露更多的细节是为了能够警醒社会,从吴谢宇身上展现的是高智商犯罪的特征。从他这么一个看似完美,善良中带着恶的人去分析人性,分析社会家庭弊端,是一件符合社会利益的事。但作为新闻媒体,一开始就不应该为此案件做舆论审判,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