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居民周先生家没了收入来源后因病入院,民政局工作人员接到“预警信息”后,第一时间联系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核查。经过评估,周先生被认定达到社会救助标准,很快办好了低保与面向困难群众的医疗补充保险。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政府正努力织密扎牢社会保障这张大网,让困难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社会救助是政府兜底性的制度安排。兜底性的制度最难做到同时也最需要做到的,就是如何在群众的基本生活都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及时二字,就是社会救助的重点和难点。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意提出:“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因为推动救助工作及时迈步、更进一步,关乎困难群众的幸福生活、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
社会救助服务进步应用好技术赋能。能否让需求者在关键时刻得到帮助,关键在于政府的技术是否随时代要求不断进步。周先生得到及时救助,正是得益于武昌区的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当地民政局根据当地的数据库,综合分析多个维度成功建立预警机制,系统筛选出疑似困难家庭后再由工作人员走访核实,做到早发现、早救助、早帮扶,使能脱困家庭早日脱困,工作人员多方面多角度帮助困难家庭摆脱致困原因。
提升救助水平,政策红利很关键。近年来许多省份意识到困难家庭需要更大力度的帮助,比如广东省,云南省纷纷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还有些省份除了扩大低保的范围,让更多贫困家庭能够享受低保的福利,还为困难家庭的家属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促使社会救助从保生存进阶到促发展,使困难户不但能得其鱼更能得其渔。
社会救助除开源还需节流。近年来随着民政部门不断扩大困难群众的保障范围,使得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逐年升高。因此政府还需要加快完善“应退尽退”机制。做到及时清退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开展“防错”与“防漏”双向核查机制,双管齐下,确保社会救助资源流向真正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