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熟悉的一个段子:过年了,无数在城市打拼的人都要回到县城、镇里、村里、和山里!他们的名字也从Jony、Eric、Vivian、Cindy变成翠花,小芳,燕子,二妮,狗剩……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我们刘强东同学,上市公司CEO,迎娶奶茶白富美,走上了人生巅峰,回到宿迁来龙镇光明村过年,形象还不是立即接了地气,和奶茶妹妹由国际范变身小镇中青年,家乡的父老乡亲,估计也会拍着肩膀叫他当年的小名~~
所以只要回到出生地,你会又一次重温你最初的样子。
象强东同学一样,带着娇妻,携着巨款,回到家乡,给村里每户发1万的大红包,大概是普通人梦想中的衣锦还乡的极致,很多人可能就是为了这样的梦想,而在外乡打拼努力吧。
但是,毕竟绝大部分人买套房,买辆车,已经倾其所有,考个文凭证书,升一级半级的官,已经使尽洪荒之力。所以往往也只能以普通人的身份回到家乡,探望父母,走访亲戚,见见当年的同学玩伴。
然而,每一年你都会发现,你和当年的同学朋友,亲近感或许仍然在,但能交心和交流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
毕竟大家的生活和工作圈子方式不同,很多人都没有交集和关联。况且每个人三观都不一样,较真起来,聚会就不愉快了。
所以聚会的聊天内容,往往大多限于在大家当年共处的时候各种往事回放。
固然有人喜欢在这样的场合花式秀晒炫,可是,依然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和父母相聚,大抵都是前三天很亲密,后三天被嫌弃的线路。
刚回父母家,真是初见欢,大鱼大肉,嘘寒问暖。你仿佛回到婴儿时代,什么都不用操心,只需要吃喝睡。
三天之后,画风一般就会变为现实主义。
两代人或者三代人共住,生活习惯肯定各种摩擦不便。大家谈起生活工作的时候,往往也会发生各种沟通障碍,时时踩雷点,处处引不快。
相爱容易相处难。况且你会发现,父母很多时候爱的不是真正的你,而是他们内心塑造出来的你,如果你和他们设想的不一致,春节相聚往往就会成为矛盾的高发期。
(老弟吐槽说天天要听父母讲报告,哈哈哈哈哈哈)
还有走亲戚,频繁地走街串巷,送礼,吃饭,发红包……老一辈的宗族观念还比较重,视春节各种走亲戚为亲情维系的机会,但新一辈往往视为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任务,大多只走形式不走心,毕竟亲戚圈子,已经不是自己生活的重心。
况且,朋友你可以选择,但谁是你亲戚,你是不能选择的。所以如果有奇葩亲戚必需往来的时候,酸爽的感觉,往往会把春节的快乐给掏空!
还有,大包小包,千里奔波回乡的你,对小时自己熟悉的环境,已经会有各种不适应。行李再多,也会有惯用的日常用品忘记带而觉得不便,父母家再宽敞舒适,也不如自己的小窝自由自在,街上最地道的那几家风味小吃,往往停止营业到元宵(心好痛~~)。
诚如贾平凹说:家乡对我们的影响,就象乌鸡的乌,那是乌到了骨头里面。
所以每年春节,数亿人会如同候鸟一般,主动被动地,加入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人类大迁徙。
但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所有的环境都在变,只是变的方向和速度不一样,所以我们对家乡会既熟悉又陌生,既眷恋怀旧,又选择离去。
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就如同我们不能一直是婴儿,是少年。
故乡就是一棵树,我们在这棵树上发芽,生长,然后有的成了树叶,有的成了枝干,有的成了或开或谢的花,有的成了或大或小的果实,然后乘着命运的风,飘到别的地方,重新生长,变成另外一棵树。
这就是成长。
我们用一个星期左右的春节假期,治好了我们的思乡症。所以,在假期结束离开家乡之时,除了不舍,也隐藏着暗暗的轻松。
舍不得的太多,但是离开的理由更多。
我们回到自己真正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先舒一口气,来拥抱它,再憋一口气,继续打拼,为了独立,为了进步,为了自己能掌握的生活。
为了更好地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