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是孩子对周围环境及人的反应而习得的;排除身体健康方面和遗传方面的因素,有些孩子在与父母老师及同伴互动时,有不恰当的应对方式及不良行为,也称偏差行为。
偏差行为偶而也算是常见的,如是惯性经常出现,家长就需要注意孩子多次出现的不良行为及了解其背后隐藏的动机,想法弥补孩子反映出的缺失,纠正孩子的偏差。孩子愈小愈容易调整,而且偏差行为不重视也会随年纪愈演愈烈,父母要引起重视,从娃娃重视抓起,小时候父母养育愈得当,孩子出现偏差行为的机率愈小。
偏差行为和犯错误有本质上的区别,比如:3岁孩子睡觉尿到床上,这只是犯一个错误;如果6岁了还经常尿到床上,排除身体器官因素,那是偏差行为了。
孩子的偏差行为,是一种表相,作为家长,我们要看到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动机,仅停留在行为表面上矫治,是很难奏效且持久的;只有追根溯源,从源头着手,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实相的问题,真正解决了问题长治久安!
产生不良行为的孩子基本都是丧失了信心;这类孩子自尊性低、感受不到个人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从小没有从家庭获得个人归属感和价值感,内心下意识在追寻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往往出现偏差行为,有哪几类呢? 孩子的偏差行为一般可以分为这几大类:
一、寻求过度注意力偏差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很少、关注和爱不够。孩子有寻求被爱、被关注的内在需求动机。 孩子有时下意识通过一些行为来获取关注和爱(对象可能是同伴、或老师、或父母),有时这些行为是偏激的。
而家长从孩子不良行为感受到的一般是:着急、内疚、烦恼甚至恼怒。
如何处理由“关注动机”这类动机导致的偏差行为?
关键点:多关注、陪伴孩子,让孩子平时得到被关注的满足;
同时针对孩子引起注意的偏差行为,家长可以这样做:
1、忽视孩子用偏差行为引起家长“注意”的做法,让孩子意识到通过这种方式是无效。弱化偏差行为。引导孩子正确的引起注意的行为和习惯。
2、抓住“正向行为”给予“注意”,积极关注。
3、给孩子任务,及和孩子创造独特亲子时光。
二、自主性偏差
有些孩子小时候可能因为留守或父母关系紧张等原因,极度的没有安全感。或父母控制欲极强,孩子没有自主和自由,都有可能造成孩子在外通过控制来处理事情和关系,争取权力!
控制性人格,所有的事情都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达不到就不行,以爱的名义来控制别人。
而家长从孩子这类不良行为感受到的一般是:危险、挑战、激怒、打败。
如何处理由“权力、控制动机”这类动机导致的偏差行为?
关键点:放手放心让孩子自主成长,给孩子空间,在恰当范围内让孩子有自主权和选择权,孩子为自己负责担当;家庭成员共同协商设立基本规则共同遵守,父母退出和孩子权利的争夺,不要和孩子因为自主性而发生争执,在可承担范围内,家长心理准备允许一些行为后果的发生,过程中孩子学会什么叫责任,什么是担当,这对孩子以后走上社会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每个人都只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会为别人为自己做的选择负责。
三、报复性偏差
这类偏差行为都是由“报复”这个动机引起的,有些孩子会故意去做出偷窃、攻击、侮辱等行为来报复自己的父母,报复父母的原因多类,主要有像父母没有满足愿望等因素引起的。
而家长从孩子这类不良行为感受到的一般是:伤害、失望、不相信、憎恶 。
如何处理由“报复动机”导致的偏差行为?
关键点:无论孩子怎样报复父母,父母不能去报复孩子,真诚地与孩子平等沟通处理信任的问题,让孩子相信父母,同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四、逃避性偏差
有的孩子因为幼小时安全感缺失或父母过度溺爱、保护过多、代替包办成长等造成孩子胆小、自卑、不敢或不愿去尝试、去探索,过度害怕失败,宁愿逃避。
而家长从孩子这类不良行为感受到的一般是:好笑、无力、懦弱、生气。
如何处理由“逃避动机”导致的偏差行为?
关键点:道法自然,让孩子按规律成长,不缺失、不代替、不包办、不溺爱。
五、自暴自弃性偏差
这部分孩子因为家长和周围人经常性的否定和批评打击,具有深深的无力感;认为反正在家长眼里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一点用处,自己不会好的,消极抵抗,破罐子破摔。
而家长从孩子这类不良行为感受到的一般是:绝望、无助、无能为力。
如何处理由“自暴自弃动机”导致的偏差行为?
关键点:积极教育孩子,多发现孩子的长处,欣赏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多赞美,少批评、少否定、少比较。
孩子的偏差行为,主要是由以上五点内在动机驱动的,有时不仅是一种动机,是几种动机交叉驱动。矫治偏差行为,建立在对孩子无条件的爱的基础上,核心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矫治孩子偏差行为的前题,再结合不同行为及其背后的动机,以提升孩子的自尊心为目标,自尊性产生自律性,同时辅以上述不良行为一些关键点陪伴孩子成长,培养出健全、优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