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家的问刘姥姥:“今日还是路过,是特来的?”刘姥姥便说:“原是特来瞧瞧嫂子你,二则也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重嫂子转致意罢了。”
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到这里之前,刘姥姥这一角色的出场,说话都没什么问题。前文一通数落姑爷王狗儿,甚至让人觉得可圈可点,劝女婿与旧日相交走动走动也没什么,穷人家日子过得艰难甚而难以为继,既有路子,去尝试筹措筹措也未为不可。
上面这一段对话,回答到请安为止,算是常见的水准,即这种水平在从未进学过的乡农群体中,也能达到。虽是为了求见姑太太,但对于周瑞家的这个陪房特殊身份,退一步讲,即使没有这层身份原因,话也不能颠倒过来,你说来请姑太太的安,也来瞧嫂子,那就不成个样子,周瑞家的确实是附属品,但你这么明显的一说,给人的感受可就差远了,尊重的意思达不到。
不单单是周瑞家的,所有人都想要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一份体面。
所以刘姥姥说了个特来二字,未开口先捧一捧,这才是求人的姿态,与该有的见识。再瞧答语的后一半。她其实心中恨不得开口直接央浼周瑞家的立马飞速带她到姑太太的面前,但话说出来是轻描淡写,为什么?一是因为,去人家直接开口借钱,普天之下都没这个礼数;二是因为她也是有尊严,要尊严的。书中后面二进的时候,为她们笑话作弄,其实她心知肚明,并非是不要面皮,那是另一回事。
这世界上的所有人,不论哪一群体,都想活得有尊严,活得像个人,有时候在刘姥姥这样的基层民众中,这种欲望有可能还会更强烈。那些越是惯常伏低做小看人脸色的就越是更在意脸面,这可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刘姥姥这话,看似云淡风轻,其实话里头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所以“周瑞家的听了,便已猜着几分来意。”都是关系场中的人精,不用多说,就能秒懂,不管结果到底如何,还保留了一份体面,何乐不为?
“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
周瑞家的莫名其妙蹦出这一句话,便可以断定此人不够严谨。
她是王夫人的陪房,地位自不必说还是有的,但王熙凤毕竟是主子,有道是闲谈莫论人非,哪怕一肚子腹诽,也不该这么轻易宣之于人,何况说的还是王家的嫡系。你地位再高,始终越不过仆人丫鬟的身份,背地里非议主子,那可是很不妙的。
这种情况或许在伴君的臣子身上更易体现,如果仗着曾经的一星半点功劳,甚或大功,言行无忌,是要出大事的。当然,刘姥姥是个彻头彻尾的局外人,就算是与贾家搭上关系,也不会轻易地吐露出这段话,人家主仆关系和洽,你去打个小报告横插一棒子,不是自讨没趣?
周瑞家的跟刘姥姥这么说,可能是确有其事,另外或许还有些不吐不快的积郁在心中。不管如何说,在人际关系中,轻议人非是个恶习,染上十分不好。
“凤姐儿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
凤姐是个八面玲珑的人物,说话一向是很有分寸的,弃厌我们,这类话一般是不会说出来的,她可是十分懂得里面的关节。
在正常人际中,这是个经常犯的错误,“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是很鲜明的【诿过】行为,贪功诿过的诿过,听起来是,把过错推诿到刘姥姥身上,不来走动,那是你们嫌弃我们,我们是无可奈何的。
这种感受在听者身上会极为明显,可能自己本意并没有半分怨怼怪责的意思,但人际关系就怕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关键是听者别有意,还是最司空见惯的,明明刚刚还好好的,下一秒就不知道为了啥子生闷气甚至大发雷霆,这种情况都是有的。对方要是个讲究人,或者挑你刺,这话立马就出了岔子。
解决的办法很容易,【推功揽过】,即好处你占,黑锅我背。
但知易行难,推功揽过这四个字是极不容易做到的,相反一个人如果表现出了这种特征,那你就应该留心了,或许就别有所图。这里也确实是因为双方关系极为不对等,否则以凤姐的心窍,断不会这样说话。
“刘姥姥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了这里,没的给姑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儿看着也不像。’”
到这里,刘姥姥说话就开始糊涂了。我猜原因一来可能确实水平不够,能力不足悟不到也是有的;二来,是给刚刚见识的一切唬住了,“身子如在云端里一般”,心中慌乱,以致于慌不择言,乡下老妪哪里有机会见识这等富丽堂皇世界,小鹿乱撞也情有可原。跟上面说凤姐的那段类似,但这里还有另一层原因。
“没的给姑奶奶打嘴”,除了【诿过】,即俺们没有能孝敬的东西,另一个更重要的是,这话没考虑对方的身份。跟她相比,王夫人、凤姐都是高高在上的人物,你这话一说,倒显得她们王家贪你的“人事”孝敬似的,人事即西游记中迦叶阿难向三藏索要的东西。这里我换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刘姥姥)不来走动,是家里困难,没有东西能拿得出来,所以来不了。
你把王家说得像是跟你一样的人物,市侩小人的嘴脸一般,又怎能得体。我讲得清楚吗?(这里我不说你能明白吗,说我讲得清不清楚,言外之意就算有问题也是在我不在你,就是这个道理。)
跟别人打交道,切记住一点,说对方时要捧要抬,唯独这个踩与贬,千万碰不得,不管事实是不是真就这样,只要对方听来是这么回事,就容易出事。后面刘姥姥说“你侄儿”、“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是这个错误,把双方各比骆驼和马,本就不得其宜,还说人家是瘦死的骆驼,也就是两方差距太大,凤姐怕跌了份不跟你一般见识,要不然就凭这一句话就没个好。
我想说的是,万万不要小瞧这些细微的东西,只要一折射在人心上,就变得影响巨大了,有时候一丝语气,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能坏事,是很常见的。
遇到心胸宽广的人,这些其实都不是问题,但事实是,世上哪这么多宽以待人的人,就算有很多,也不定能遇得到啊。况且还有那些血气激涌情绪上来的,不暗地里给你使绊子,背后下冷刀使黑手,也要当面骂你个狗血淋头,只是摆张难看脸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再有,如果试着将角度换一换,有时候那些误解,细细一想,可能真的只是无心之失,我知道一味劝人大度非常不好,但还是希望尽量能够宽以待人,别让那些无心的过失,伤了感情,毕竟以人为本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