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经济高效的输电塔健康监测技术创新实践与验证心得

输电塔作为电网的“骨骼”,承担着输送电能的重任。然而,许多输电塔服役年限已久,长期暴露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其结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电网的整体可靠性和运行安全。传统的结构健康监测方法往往成本高昂、部署复杂或依赖人工经验,难以满足大规模、持续性的监测需求。近期,我们团队围绕一种面向输电塔的自动化操作模态分析(OMA)与模态跟踪监测方案展开了深入研究和实验验证,其核心在于构建一套经济高效、自动化程度高、且具备局部损伤敏感性的实用化监测策略。在此过程中,我对这项技术的关键环节、验证成效及其应用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

痛点洞察:传统监测的局限性与经济性诉求

输电塔结构通常呈现准对称特性,其潜在损伤可能发生在塔身任何位置。常规密集布点传感方案虽然理论上覆盖全面,但传感器成本、数据采集与传输的开销、以及后续海量数据处理分析的负担,使其在大规模部署中显得捉襟见肘。如何在有限的传感器投入下,最大化捕捉关键信息,尤其是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局部损伤,成为我们面临的核心挑战。这促使我们探索一种“小投入、大覆盖、准定位”的监测新思路。

核心技术:四角布点与智能分析框架

我们提出的监测方案围绕两个核心思想展开:

四角部署,聚焦局部: 摒弃全塔密集布点的思路,仅在输电塔矩形基座的四个角点上(即四个面)各部署一个三轴加速度计。这种部署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仅需四个测点),且其物理位置设计蕴含深意。由于输电塔基座是整体结构受力和传递振动的基础,任何主要结构损伤都会在此区域的动力特性中留下印记。更重要的是,四个面的传感器能相对独立地感知其邻近区域的振动特性变化。当某一塔腿或附近斜材发生局部损伤时,最靠近该损伤面的传感器数据变化将最为显著,有效提高了对局部损伤的敏感性。这种设计巧妙地利用了输电塔准对称结构的特点,通过空间分布的稀疏测点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位置指向性。

自动化OMA与智能模态追踪流程: 方案的核心在于一套高度自动化的数据处理与决策流程:

自动化OMA: 利用采集的运行振动数据(环境激励如风振、微风振动),自动识别结构当前的模态参数(频率、阻尼、振型)。此过程无需人工干预,确保了监测的连续性和高效性。

半自动模态跟踪 (DBSCAN应用): 这是确保长期监测稳定性的关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识别出的模态点(频率-阻尼数据点)在参数空间中的分布可能变得复杂(如模态分裂、密集或噪声干扰)。我们创新性地引入了“具有噪声的应用程序的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DBSCAN)算法。该算法能智能地根据模态点的密度在参数空间中进行聚类,自动识别出属于同一阶模态的稳定点群,并有效剔除噪声点和离群点。这种半自动跟踪显著减少了对人工经验和频繁干预的依赖,提高了长期模态跟踪的鲁棒性和准确性。

面向面的独立处理: 数据处理流程并非简单地将四个测点数据混合处理,而是独立地处理来自每个面的数据。独立分析各自面的模态特性(如该面主导的局部频率),再综合判断。这样做的好处是最大化每个传感器对邻近局部损伤的响应灵敏度。当一个面附近发生损伤时,其独立分析结果会最先出现异常波动,有效降低了全局平均效应可能对局部损伤信号的掩盖。

数据标准化与决策制定: 将识别并跟踪到的模态参数(特别是频率)进行标准化处理(如与健康状态基线比较计算变化率),设定合理的预警阈值。当某个面的特定模态频率变化超过阈值,结合其他面的状态进行综合研判,即可触发损伤告警,并初步指示潜在损伤发生的区域(与异常响应最显著的面相关联)。

实验验证:真实损伤下的系统考验

理论的先进性需要通过实践验证。我们在一个实际服役的输电塔上进行了严谨的实验测试。为了充分检验系统对损伤的敏感性,我们人为引入了几种夸大的损伤场景(例如,故意松开特定紧固螺栓、移除部分次要支撑构件等),这些损伤虽然经过放大设计,但足以模拟可能导致结构性能劣化的关键问题。

实验结果令人鼓舞:

损伤检测有效性: 在施加损伤后,系统能够稳定且显著地检测到模态频率的变化(变化幅度远超系统自身的测量波动和阈值)。

局部损伤敏感性验证: 最关键的是,当损伤发生在某个塔腿或特定区域时,与之最接近的传感器所在面的独立分析结果显示出最为剧烈的频率变化,而相对较远面的变化则相对平缓甚至不显著。这清晰地验证了我们提出的“独立面分析”策略在增强局部损伤检测能力上的有效性。

自动化流程可靠性: 从数据采集、自动化OMA识别、到基于DBSCAN的模态聚类跟踪,再到损伤指标(频率变化率)的计算与阈值判断,整个流程自动化运行良好。DBSCAN在处理包含一定噪声和模态点分布变化的真实数据时,表现出了良好的聚类能力,成功识别并稳定跟踪了各阶主要模态,为损伤检测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经济性实践: 整个系统仅依赖四个加速度计,数据采集硬件成本大幅降低。自动化分析流程显著减少了后期数据处理所需的人力投入和时间成本,完美契合了我们追求经济高效监测的初衷。

实践心得与展望

通过此次从方案设计到真实塔实验验证的全过程参与,我对这项输电塔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形成了深刻的认知:

“少即是多”的智慧: 四个关键测点的战略性部署,结合智能化的独立面分析和模态跟踪技术,证明了在有限投入下实现有效监测是完全可行的。这为大规模老旧输电塔群的健康状态普查和长期监测提供了极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自动化是落地的关键: OMA的自动化识别、特别是引入DBSCAN实现的半自动模态跟踪,极大地降低了系统对专业人员的依赖和日常运维成本,确保了监测的可持续性。这是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应用的重要桥梁。

局部损伤检测能力的突破: 独立面处理策略显著提升了系统对传感器附近局部损伤的敏感度,有效弥补了稀疏布点可能带来的定位模糊性,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强大的工程应用潜力: 实验验证的成功,证明了该方案在真实、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和鲁棒性。其经济高效、易于部署的特点,使其非常适合在广阔的电网资产中进行推广,尤其适用于重要线路、老旧线路的重点监测。

展望未来,我认为这套方案可以在几个方向深化:一是探索融合更多低成本传感信息(如应变、倾斜);二是进一步优化智能诊断算法,提升损伤定位精度和类型识别能力;三是集成远程数据无线传输和云平台,构建输电塔群健康监测网络。此次验证的成功,坚定了我们推动这一经济高效监测技术服务于电网安全管理的信心。它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为保障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实现资产精益化管理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关注微信公众号—《健康结构守护》,带您走进新能源行业禁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陶瓷精雕机装夹振动抑制:实现高精度加工的关键保障 在陶瓷精雕机加工现场,细微的振动往往是精度的 “隐形杀手”。当刀...
    鑫腾辉数控_付阅读 19评论 0 0
  • 告别手工雕刻弊端,陶瓷雕铣机实现自动化加工 手工雕刻陶瓷虽能呈现独特艺术质感,但在批量生产、精度控制、效率成本等维...
    工业陶瓷阅读 22评论 0 0
  • 陶瓷雕铣机:让陶瓷加工告别 “耗时耗力” 时代 在传统陶瓷加工中,“耗时” 与 “耗力” 是行业长期面临的痛点 —...
    工业陶瓷阅读 30评论 0 0
  • PPU 机械手技术特性与应用场景 在工业自动化快速发展的当下,高精度、高速度的物料搬运设备成为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
    和壹智能PPU机械手阅读 30评论 1 1
  • GEO服务商权威综合测评榜单发布:2025中国靠谱GEO服务商推荐 引言:时代的转折——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
    锦李L阅读 2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