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一场长达万里的梦

Mom,Pop和圆圆

这是我第二次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不过心境不同,感受也就不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正是我最为突出的感受,好似梦,梦幻般的的美丽稍转即逝。

当在人生的船杪突然不见了自己的伴侣,心爱的女儿,杨绛先生是坚强的,但也是脆弱的,走过一个又一个的渡口,梦里,只为把自己的丈夫相送。总是很羡慕这种感情,当相遇于古月堂前,便是一生。

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仨》

杨绛先生在这本书中没有过多的描述两个人的光鲜亮丽,反而侧重于展现烟火气息,就是一户普通人家,简简单单,也有调皮捣蛋,也有艰难困苦,也玩福尔摩斯侦探游戏。这样的家庭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个,有千千万万个我们三,四,五。

人生最后的落脚点往往还是妻子儿女,终其一生的努力奋斗到头来还是带不走,杨绛和钟书的生活最为畅意,不世故,生活的探险者,即使是在国内局势非常危急的时候,也把日常感受当做美酒般浅斟低酌,把人或事当做书去读。与三毛先生的流浪文学不同,杨绛先生的笔下更多一份波澜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们仨》

一九九七年早春,钱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钱钟书去世,终于只剩下了杨绛先生一个人了,从此再见面只能是在梦里了。从此,便展开了一条长达万里的梦。从现实中的我们仨,变成了梦里的我们仨,变成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不知名的汽车(死亡)带走钟书,终于在古驿道(梦里)上三人相聚,随着再一次的失散,梦里也找不到了他们两个,自己只能期望化作一块石头,守望着已经看不见的小船。回到三里河卧房(杨绛先生住的地方),现实中唯独剩下鬓角的泪痕和内心的苦楚。

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我们仨》

杨绛先生于二零一六年五月五日去世。

他们仨团聚了。

一家三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