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而知之”说的是我们秉性当中的天赋、特色,如果发挥出来,就是最上等的能力。
那么,我们的天赋优势在哪里?不用学,生来就有的优势是什么?
从小学开始,我在课堂上不喜欢发言,喜欢宅在家里出门。于是,我被贴上了“内向”的标签。
我成了爸爸口中的:“窝囊废。”
我是老师通知书上的:“性格内向……”
我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内向到底是我的缺点还是天赋优势?
带着一连串的困惑,我翻开了一本书——《性格拼图:如何拓展自己的舒适圈》。
一、内向的我和外向的你有何不同?
这本书的作者西尔维亚·洛肯是一位性格内向的安静者,她是语言学博士,她在德国学术交流资讯中心(DAAD)从事过多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7年前,她开始专为性格内向者做咨询工作。 多年来,她陪伴身边的内向者一步步找到天赋,找到自信,迈向成功,过上了幸福生活。
我这个内向者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越来越了解内向的自己,更理解了外向的他人。
在书中,我了解到性格的形成来自于遗传和环境,而真正的性格形成于自我实现的过程的,也就说是我可以自由选择内向或者外向。
内向和外向不是相互对立的,它们更像是一把刻度尺的两端。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内向和外向的成分,只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更倾向于某一端。
我倾向于内向,首先是遗传了我妈的内向基因,更因为我在后天选择了内向。
内向顾名思义就是喜欢向内探索。
内向的我注重安全感,喜欢思考。外表看起来很安静,内心世界却在飞速运转。
内向的我需要给自己保留一些安静的空间:不要太吵,不要太亮,最好没有人,或者人烟稀少。
我的大脑中负责恐惧的区域比较活跃,所以我胆小如鼠,常常自卑。
我体内乙酰胆碱的含量高,这种神经递质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所以我看起书来就入了迷,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和睡觉。
我喜欢与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我喜欢的运动是打乒乓球、羽毛球、跑步等没有身体接触的运动。
我喜欢穿色彩单一,图案简单的服装,有时候,从一个人服饰上就能判别出他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内向的我温柔、安静、谨慎。
如果我喜欢的,你也喜欢,说明你也倾向于内向;如果我喜欢的,你都不喜欢,说明你倾向于外向。
外向者热情、勇敢、有行动力。
外向的人对宁静氛围的需求较低,他们善于处理感官刺激。
外向的人经常会从与他人的交流和环境推动力中获得能量和生活乐趣。
正如西蒙娜-韦伊所说:“人们的优点往往正是他的缺点。”
对于内向者真正的危险来源于故步自封。
不要吝惜向对方解释哪些事对你很重要。观察对方如何回应,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内向者一定要勇于表达自己。让你思维的实质内容能够被外部世界所运用。
蔡志忠曾说:“人贵在认识自己,鱼只有活在水里才快乐,鸟只有在空中飞翔才幸福。自己应该清楚自己是鱼还是鸟,如果知道自己是鱼,那就畅游于大海;如果知道自己是鸟,那就翱翔于天空。”
非常认同这句话,每个人都带着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与性格特点,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活的幸福。
二、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合作
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也是由内向者和外向者组成。
作者认为:“专注和自我探索等内向优势可以为外向者的自发和敏捷优势提供坚实的基础,这样外向者的优势不再是空中楼阁。
外向者的灵活和勇气与内向者的安静和谨慎联合起来,能够保证新鲜事物在可控的安全轨道内运行。 反过来,外向者的热情、口才和行动力能够帮助内向者推广他们通过毅力、分析、专注和务实获得的成果。”
本书的作者“致力于在内向和外向性格的人群之间寻求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这个愿望很美好,能否实现呢?
书中说:“内向者的谨慎可以弥补外向者的轻率,外向者的行动力、口才、勇气又能够限制内向者的逃避和被动。”
纵观历史,的确有很多内向者和外向者在生活中、工作中互补,实现了完美组合。
例如:造出飞机的莱特兄弟,性格不同,俩人的配合却是天衣无缝。
内向的哥哥威尔伯勤勤恳恳,扎扎实实,拥有工程师的细致和谨慎;外向的弟弟奥维尔则富有艺术家的想象力,敢于不断创新。两颗智慧的大脑密切配合,相得益彰。
正如威尔伯所说:“奥维尔和我一起生活,共同工作,而且简直是共同思维,就和一个人一样。”
又如:外向的林徽因在婚姻中没有选择外向的徐志摩,最终选择了内向的梁思成。
那时的她定是感受到了内向的梁思成,相比较外向的徐志摩更值得被信任。
梁思成个性情木讷而实在,俩人在美国学习,林微因有很多思想,表达不出来的时候,梁思成总能以其深厚的建筑画功底将林微因的思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可以说在事业上,俩人是完美的一对。
当我们越了解自己,越理解他人,就越能欣赏他人的优点,并对我们不喜欢的部分变得更客观。
我们可借此更客观地看人,与人有更深切的联结,更有能力与他人相处,享受更美好的人生。
性格无好坏,性格有差异。
作者认为内向和外向是一个高度多元的话题,领导者可以利用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差异,提高合作与深化关系。
三、改变,把软肋变成盔甲
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与放弃的过程,固执地“一条道走到黑”并不明智。为了过上幸福生活而勇敢地扩大自己的舒服区,做出改变才是正确的选择。
改变需要付出代价,但它正是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向的人往往更愿意自卑地躲进自己的蜗牛壳中,不愿直接面对挑战。
为了让内向的人把自卑变成自信,作者从5个领域给出建议。
1.空间
从站姿、坐姿到眼神的调整,让自己变自信。
站的时候:双脚分开、与胯骨同宽,将体重均匀分配在两只脚上,笔直站立。
避免:双脚并拢,或者将身体左右摇摆的人。
坐的时候,占据整个椅子的面积。
谈话的时候,与对方保持眼神接触和正面交流的姿势,避免紧张的动作,如移开眼神、耸肩等。
正如歌词中描述的那样:“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
这样做的人就会展显出自己的力量和自信。
2.时间
内向的人在思维过程中用复杂的方式处理大量信息,喜欢长时间思考;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将思维转化成令你满意的语言或文字。
内向的人需要把握好时间,从容地行动和表达,但要避免“过分注重细节”的障碍,不要去钻牛角尖,说话的时候简明扼要说重点。
3.能量
内向者把大部分能量用在内部过程,而不是外部过程。这很容易让你显得无精打采。
这时候,要明确地告诉自己:“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紧张情况下,我依然能够坚持。”
避免表现出无力感的非语言信号:
a、顺从而被动地把手放在膝盖上。
b、双手毫无力量地垂放在身体两侧。
c、漠然的面部表情,释放出紧张或者心不在焉的信号。
4.对他人的关注
内向者常常因为他人的关注而感到疲惫不堪,也很难自信地用适当的身份信号回应他人的关注。可以练习有意识地追问,发送专注倾听的信号(例如点头、眼神交流),并观察对方的反应。
经常检查自己的头部姿态、眼神交流、身体状态等。在适当的时候微笑,并且让自己习惯微笑。
5.自我展示(对自己的关注)
许多内向者很少展示自我:他们更关注内心,而不是外部世界。
做为内向者,如果不展示自我,别人很难发现你有什么优点。
先不要担心可能会打扰对方,这只会让你不自信。不要触碰头部、颈部和头发,不要不自信地左右晃动身体,或者心不在焉地摆弄手指,这些动作都会降低自信。
经常对自己说激励暗示语:“我能做到!”
美国世界级心理治疗师萨提亚在她的书中精辟地写道:“人类可以活出最完美的潜能,有能力以各自不同的、更为有效、更多选择的方式来生活,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内在资源,可以享有健康、成功的生活。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潜力。”
我相信,内向的我通过学习和实践会变得越来越自信,用不完美的性格活出属于我的幸福人生!
作为一名学者,西尔维亚·洛肯在书中对关于内向和外向的各种传言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作为一名实践者,她又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运用不同的能力、倾向、性格特征来彼此影响,共同获益。
书中有精辟的理论、有经典亲切的案例、有简单易行的方案,想要改变自己,让生活更幸福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本书吧!